發布時間 : 2014-05-17 14:38:29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如果說博客、微博(本文中的“微博”特指特指微博類的產品,如新浪微博itter)讓媒體記者的地位岌岌可危,那么維基百科、類Storify的產品則讓媒體編輯們感到恐慌。互聯網一次次的摧毀媒體行業的編輯部門——從生產方式到人員構成,又在廢墟上重建了媒體的新生態。
還記得那個人人寫博的時代嗎?iter發布不久的2007年,彼時的中國還沉浸在博客的“黃金時代”里——據當NiC的報告顯示,中國博客作者大約有4700萬人,而當時的網民數量只有不到2億,換句話說,每四個中國網民就有一個人寫博客。
但另一個數字顯示,這4700萬博客作者里只有36%的人會經常性的更新內容。這并不難理解,拋去二八定律的“魔咒”,寫博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首先必須有臺電腦并接入互聯網,其次是內容有沒有吸引力,再著倘若沒有比較好的推廣渠道,多數博客都成為自娛自樂的日記本。
微博的出現,則很好的解決了博客的這些問題。“微博”的“微”不僅把寫作的門檻降低了,比如可以用手機、比如只要140個字或者發張圖片,都讓普通人有了更多發聲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微博擁有著強大的轉發傳播機制它讓發布者和內容都擁有了不可預計的傳播空間。也正是微博的這些特點,對媒體記者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首先,微博的現場感更強。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可以使用手機隨時隨地更新微博itter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對美國空軍飛機在紐約市哈德遜河失事的報道,一位在現場itter用戶及時itter 上報道了這一事件,簡單幾句話并配發了一張現場照片。而當電視臺、報社趕到現場報道的時候,這條新聞的時效性已不復存在。在國內,新浪微博發展過程中的幾次“高潮”,無不是依托于用戶在公眾關注事件里的“現場直播”。
其次,微博的新型鏈式傳播機制。魏武揮曾在一篇文章里談到博客和微博的區別:
在博客世界中,鏈式傳播其實是很微弱的。除了一個很難用平常的語言解釋清楚的trackback,事實上也很少人用。博客世界中的互相持續訪問,大概除了本身就是線下好友外,很罕見。RSS瀏覽器能部分解決持續訪問的問題,但無法形成互相,也就談不上社交不社交。但微博出現后,一個“轉發”或一個“RT”,讓這傳播變得非常簡單——正是這一機制,造就無數所謂的大V,或個人或機構,如薛蠻子和新周刊,經他們之手的微博,傳播效果會明顯提升幾個數量級。當然,這也形成了中國微博特有的大號推廣機制,姑且不表。
幾年前流行的一個段子說:如果你有了一千個粉絲 那你就是一個布告欄,如果你有了一萬個粉絲那你就是個一本雜志,如果你有了十萬個粉絲,那你就是一份都市報,如果你有了一百萬個粉絲 那你就是電視臺”,如今新浪微博itter上也有不少擁有幾百萬粉絲的人,他們有時會直接通過這些平臺發布自己的一舉一動,其傳播效果并不比傳統媒體差。
無論是突發事件報道還是事后的傳播,傳統媒體已無法跟上技術帶來的變化。如今,技術引發的另一個變化正在襲來,而這更是一些傳統媒體最后的支柱——編輯力。
很多傳統媒體將自己的優勢歸結于對碎片化信息的整理能力,或曰編輯能力。比如雜志,一直以來就有著比報紙更深度的事件解構能力。傳統媒體內部里的編輯,也有比記者更高的能力要求——如選題、整合、增刪等等。像是一門手藝活,但現在,手藝逐漸被機器所代替。
維基百科是第一個挑戰者。維基百科標榜“自由的百科全書,可以由用戶編輯。”它讓“編輯權”交給每一個注冊用戶,不設置所謂的“總編輯”,所有的用戶可以平等的編輯提交內容,并允許全球用戶免費瀏覽內容。這種扁平化、免費的“互聯網”做法極大的沖擊了傳統媒體精英式、付費的運作機制。但顯然,維基百科還有很多缺點,導致它無法完成顛覆傳統媒體的歷史任務。
維基百科的缺點與博客類似:產品重,側重于PC端,據說維基百科最近會推出移動端的新產品;其次編輯門檻高,用戶編輯一個詞條的,需要搜索大量資料來編輯撰寫;第三,傳播效應差,用戶編輯完某個新聞事件之后,除非有其他用戶主動搜索,不然該詞條就淹沒在比特海洋里。第四,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社交媒體沉淀了海量信息,維基百科現有的產品設計,還無法完美呈現。
于是,類Storify的產品就應運而生。以Storify為例,它將搜索引擎、社交媒體整合在一起,綁定相關賬號后,用戶通過搜索框直接搜索關鍵詞,再拖動搜索結果進入到編輯框,還可以添加自己的評論;編輯完成后直接發布,并可同步itter或Facebook。這是我前幾天做的蘋果收購Beats耳機的整理。Storify很好的解決了維基百科的幾個問題:比如編輯門檻變得簡單——只需要搜索與拖動;其次利用社交媒體傳播,有著新型鏈式傳播的優勢;再次聚焦于來自社交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其時效性(現場感)更強。
Storify曾一度讓傳統媒體們感到恐慌,也吸引了如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NBC等傳統媒體入駐。不過遺憾的是,盡管Storify早在2011年就發布,但發展速度明顯和互聯網時代的“速度”不相符。不過另一方面來看,由于社交媒體的碎片化信息越來越泛濫,用戶對于這類應用的需求也會越來高。像最itter發布官方的mute按鈕,允許用戶在自己Timeline里偷偷屏蔽無用信息。因此,即便Storify最后無法成功,還有更多類Storify的應用出現。
類Storify的產品讓編輯變得簡單而有趣,這是技術賦予普通人“權力”的另一個典型案例。相比來說,“人人是記者”的夢想已成為現實——社交媒體上各種“我在做什么”的狀態泛濫而又嘈雜,從而也迫切需要大量編輯來過濾、篩選信息,“人人都似乎編輯”的時代正在向我們招手。維基百科和Storify們正是通向這一時代的大巴車,對傳統媒體來說,他們唯一的盼望就是維基百科和Storify們慢些走,好讓他們趕上這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