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5-05-27 09:20:02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組織起草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意義重大。”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互聯網革命對經濟社會產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從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到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白津夫指出,隨著“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泛互聯網經濟成為大趨勢,尤其是在能源領域,隨著制造數字化、能源互聯化、電源分眾化,能源互聯網正在加快形成。這對傳統能源體系提出挑戰,并為加快構筑新的能源體系創造條件。
白津夫認為,由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正處在重要轉型階段,要加快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必須用新思維引領、新經濟主導、新能源開路。
什么是能源互聯網?
《21世紀》:關于能源互聯網眾說紛紜,你如何理解能源互聯網?
白津夫:什么是能源互聯網?有一種解讀稱,能源互聯網構造一種通過信息和能源融合的能源體系,使得能源像因特網中的信息一樣,任何合法主體都能夠自由接入和分享。
我更傾向于把能源互聯網定義為基于互聯網的能源雙向配置平臺,主要適應于分布式能源,能夠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同時也能夠把個體電源通過網絡回購再配置,促進產消一體,雙向交互。能源互聯網不是封閉的生產消費體系,需要同其他系統融合發展。
《21世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能源互聯網即與電網的簡單融合,實現電網的智能化,也就是智能電網2.0。你怎么看?
白津夫:我認為,能源互聯網不能單向考慮“主體自由接入和分享”,還要形成能源網上可交易。能源互聯網的核心就在于供需結合的雙向交互。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國內有學者規劃了中國能源互聯網路線圖,提出了到2030年的發展目標。隨著電力改革的推進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進程會進一步加快。
為什么要發展能源互聯網?
《21世紀》:為什么說能源互聯網能促進產消一體、雙向交互?
白津夫:能源互聯網可以實現能源效率最優化。能源互聯網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能源分布和市場供求失衡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供需均衡;另一方面,有效解決產需分離問題,把能源消費者和生產者融合在一起。個體既是能源生產者也是能源消費者,實現產消一體。
其重大意義在于,從供求失衡轉向供求平衡,過去供給端與生產端各自分立,相互價格博弈,需求增加了就擴大供給,供給擴張就造成產能過剩,如此循環往復,導致能源供給與需求長期失衡和結構性浪費。能源互聯網把供需結合為一體,把供給端與需求端匯聚在一個平臺上,既保證充分供給,又合理優化需求,使供給和需求處在最佳平衡點上,實現了效率最優化。
特別是用互聯網思維,把廣泛分布于個體的能源通過互聯網回購再配置,這是典型的“眾籌”式能源配置模式。
《21世紀》:發展能源互聯網有何意義?
白津夫:由于能源互聯網具有供需平衡、服務范圍廣、配置效率高、綠色低碳的特點。所以,在能源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多極發電、新型儲能技術與微電網一體化,對能源行業發展理念、服務模式、技術應用帶來革命性影響,必將重塑能源行業未來格局。尤其是在加快新能源發展、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優化能源結構方面具有突出重要意義。
我國已經明確提出,到2020年,將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降至62%以下,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從去年的11.1%提高至15%。
能源互聯網將有助于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動經濟綠色化發展。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清潔能源政策以及經濟增速放緩,使我國能源結構正悄然發生改變,煤炭消耗量不斷下降,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