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談十條”,又是一道什么“菜”?
香港廉政公署的咖啡令人又愛又畏。其讓香港“清廉之都”的美譽聞名遐邇。廉政公署內還有茶,給人的感覺,與其咖啡毫無二致,都是“美”與“險”的化身。
愛其,滋味美;畏其,境地險。被“請到”香港廉政公署“喝咖啡”或者“飲茶”,都是被調查的代名詞,暗含“你有麻煩”之“深意”。
據悉,“約談十條”是經過國家網信辦和北京等地網信辦實踐檢驗了的。出臺之前已經試著“約談”了一些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中,就包括網易和新浪這樣的“名門望族”。
“約談十條”,不僅對“服務單位”被約談的情形作了規定,還對網信辦“如何約談”作了詳細規定。可謂“一碗水端平”,讓人很服氣。
被網信辦請去“品茶”或者“喝咖啡”,將不會是個好消息。會讓同行意識到“你有問題了”。你前后的“言談舉止”必然引人遐想。
對“服務單位”來講,“約談十條”似乎是一道不好“夾”的“菜”。但是“夾”與“不夾”,卻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約談十條”對“網絡霧霾”的清理功能讓人相當展望。
但是,中國互聯網雖已有巨大的“民意貢獻”。讓缺乏“傳統方式”表達意見和利益訴求的人,有了“一吐為快”的地方。4年前,國家領導人已與網民在線交流多次,就是力證。
中國互聯網卻還有很大的“民意偏見”。大部分人,并沒有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互聯網身上。絕大部分老年人、欠發達鄉鎮以及農村人,更是在互聯網生活“一里開外”,甚至千里之外。
這一切,敲打著我們:清理“網絡霧霾”很重要。“擴容”,更是一個緊迫而艱巨的“光榮使命”,不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中國互聯網更是海納了太多的“復雜”。中國地理塊頭和社會體積都相當大,他之崛起又產生巨大信息流,如“滾滾長江水”融入互聯網。還好,互聯網“容積”似乎無限大。
“服務單位”要靠“博眼球”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手段創新花樣百出。國家清晰劃出“紅線,他們肯定知道“底線”。關鍵是,肥沃的“綠野”在哪兒?除了他們自己“開疆拓土”,“有形的手”是否可以指出一個“大方向”?
再說,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一般網民“投訴”,“服務單位”不及時處理,也會“被約談”,這讓網民“倍兒爽”。讓“服務單位”承受的呢,應該是壓力。這是否有“偏袒一方”的“嫌疑”。畢竟,不管一般網民還是“服務單位”,都是網絡洪流中的一滴水,誰也不能“逍遙在岸”。
肯定的是,“約談十條”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能促進我國互聯網健康發展。
特別一啰嗦的是,讓這三道“菜”“有滋有味”“朗朗上口”且十分“好夾”,確實還有很多事情,須要急著做,搶著做!
規范與發展互聯網,都,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