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4-12-13 09:23:43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不知道張向東所看中的“城市自行車”領域,是不是真的是一個“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的藍海?還是讓市場來驗證吧。
百花深處一身歸
互聯網圈的文藝青年、文藝圈的自行車手張向東在辭去久邦數碼總裁,離開3G門戶后就隱居在這個叫百花深處的胡同中,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創業生涯。
據北京地名典記載,京城之中有三條胡同,稱謂之雅,頗令人玩味,一曰杏花天,二曰芳草地,三曰百花深處。杏花天位于地安門外東側,據說因胡同西口有座酒坊而得名。芳草地位于東大橋以南,民明之后菜市口不再殺人,便將刑場移到了這里,至于為什么要將一個處決犯人的場所稱為芳草地,不僅令人不解,而且匪夷所思。百花深處位于新街口南大街的東邊,傳說萬歷年間有一對姓張的夫婦在這里植花種樹,使這里成了一處優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賞,因此稱之為:“百花深處”。
在改革開放初期,百花深處之聞名是因為音樂,百花深處16號是“百花錄音棚”,始建于1980年代,是亞洲最好的錄音棚之一。陳升在該錄音棚所錄的歌曲《北京一夜》將百花深處寫入了歌詞:“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
在互聯網時代,如果“百花深處”若能再次聞名于媒體報道,張向東或許能夠起到陳升一樣的作用,前提是他能再次創業成功。離開3G門戶后,在百花深處的一個四合院里,張向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圖謀重新發明自行車,以互聯網的力量重劃自行車市場版圖。
名雖雅,現實中的“百花深處”還是頗為破舊,胡同口不遠處就是一公共廁所,循著小巷前行,入一四合院就是張向東的創業基地,這公司的標示其實是700bike,是張向東投的一個自行車主題的網站,現在業務拓展開來做“互聯網自行車”的研發。
這是個冬天的早晨,嘴里能呵出白氣,我到得稍早,張向東騎自行車稍后到,脖子上圍一圍巾,腳踏長靴,果然文藝范兒。略寒暄就引領來訪者參觀他收集來用于研究的自行車,大概有幾十輛,價格從幾百元到十幾萬不止,很漲見識,然后帶我上樓登到屋頂,看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的院子與胡同,天空有鴿哨鳴過,張向東極目四望,說:北京變了,城市變了,自行車也該變了。
(注:本節小標題出自白居易詩《靈巖寺》,原為“百花深處一僧歸”)
要重新發明自行車,但不是智能的
張向東有一本寶貝自行車圖冊,外國一自行車癡編寫的,極為精美,上面有自行車史上很多著名的車型估計他會向每一位來訪者都展示。然后就感嘆--當然也是共鳴:自行車都發明了一百多年了,但整體上還是沒有什么大的變化,1925年的自行車與2015年的自行車你看不出太大的區別。
既然變化如此之難,張向東又怎么能輕易再次發明自行車呢?他實際上不是在機械上對自行車進行革新,甚至也不是對自行車進行智能化研發,或者做自行車界的Uber之類,而是“應需而變”。
張向東看到的是一個新的自行車市場,他要為這個市場重新發明一款自行車:中國的城市自行車。
自行車曾經是中國從鄉村到都市的主要代步工具,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自行車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自行車不再只是代步,而變成一種融合運動、時尚、通勤和旅行的復合需求,在都市中,這種需求沒有被滿足。在網上你可以搜到“山地”、“死飛”、“復古”等等,但你搜不到城市自行車。
也就是說,對于都市群體來說,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款一眼看到“就是它”、“就想要”的自行車,而張向東的創業,盯準的就是這個需求。就像當年喬布斯發布IPAD,在IPAD沒面世之前,需求就擺在那里,但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而IPAD一面世,人人都說:那正是我想要的。
這也算一種發明。
在張向東看來,這輛正在發明的自行車首先要美,它可以被一位女白領騎著去上班或者參加派對,而不覺得尷尬或者老土;其次性能要好,能夠讓人騎得輕松;第三是安全,整個車不要晃、不容易壞,還要防盜;第四要干凈,我們過去都有換鏈子換得滿手機油,或者騎著車把褲管弄臟的經歷,其實只要花點心思,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第五當然是價格,這輛車不會很貴很高端,會讓大眾都消費得起。第六當然它要很簡單,對比山地車,它零件更少,更適合城市。
客觀說,張向東對城市自行車的想法并非虛幻,至少我認為市場確實是存在的,而且無比巨大。我之前寫過一篇《白領為何忽然愛上跑步》,曾提到,像自行車這類商品,以前就是工薪階層的代步工具,由于公交的發達,自行車市場本來處于蕭條之中,但一旦變成時尚品、健身品則等于又迎來一次價值重現的新生,以前一輛自行車一兩百元,當用戶變成高端群體,最低也得一兩千元。
一些數據是,2013年,自行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2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92%,其中整車銷售收入約700億,零件收入約500億,整車年產量在8000萬輛左右,其中接近6000萬輛出口,內銷2500-3000萬輛,由此推算,整車內銷市場規模在200-250億左右。
在中國市場,本土品牌大約有100個,平均單價在300元左右,所占市場規模不足
30%,而外資品牌大約10個,平均單價在1000元以上,占據了中國市場70%的市場規模臺灣品牌捷安特在國內市場占有率最大,2013年大陸出貨288萬輛,占內銷整車的 10%以上,大陸市場收入50億元左右,占整車內銷市場的20-25%,平均單車價格在1500元上下,毛利率可以達到20%以上;臺灣品牌美利達出貨113萬量,收入在25億元左右,市場占比約10%;其他的還有同樣來自臺灣的折疊車品牌歐亞馬,來自美國的專業騎行裝備崔克,以及美國的高端品牌閃電等
中國傳統自行車企業,比如鳳凰、永久、飛鴿等,因為產品定位不明,技術革新不及時,目前依然掙扎在低端市場,單價通常在300元上下,毛利一般僅有4%
目前全國共有99個地市級城市設置了公共自行車,綠道累計鋪設20000多公里;百人 規模以上的自行車俱樂部已超3000家,自行車愛好者多達500余萬人,已基本覆蓋全 國;每年舉辦一定規模的主題活動和賽事約3000多場,累計輻射影響人群達數億。 自行車用戶中90%以上是中學生、上班族和務工人員,但是領導消費群和富裕的核心消費群帶動中高端自行車市場,貢獻了行業超過70%的整車內銷收入。
新的市場已經出現了,但產品還沒有出現。
但有一個問題是,參與市場競爭的都不是傻子,這樣巨大的新需求大家都能看到的,包括自行車巨頭,張向東憑什么保證成功呢?
初心、酷愛、互聯網及自行車巨頭的弱點
或許這三個詞是未來張向東在自行車領域可能成功的三個最關鍵因素。
在互聯網圈內,在投身自行車業之前,張向東就是以酷愛自行車和自行車運動出名的,2013年他完成騎行全球五大洲最美路線,2014年6月出版專門講騎行的《短暫飛行》,他是真愛自行車,真懂自行車。盡管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對產品的酷愛,應該是其中最重要之一,也是他信心的來源。
由于張向東以車癡聞名,而周圍的白領、金領圈子又重新開始選購自行車,于是每周他都能接到“4、5個電話來問,有些人是行業里大佬,不是錢的問題,用不著這么貴的,也不用太專業你就給我推薦適合我的自行車”,但張向東搜腸刮肚一番,竟沒有想出一款拿起來就適合這些菜鳥的自行車。這大概就萌發出張向東最早要做自行車的初心。
至于互聯網,它包括這次創業的網絡基礎700BIKE潮流單車分享平臺,里面有很多一樣酷愛自行車的粉絲,他們將是“城市自行車”的第一批用戶,也將是粉絲經濟的種子用戶。更重要的是張向東的互聯網背景,他更善于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制造一款自行車,他是這兩個領域的跨界者,懂互聯網的沒有他懂自行車,懂自行車的沒有他懂互聯網。
用互聯網思維做自行車之不同處還在于,要有產品思維、要重視用戶體驗、要懂得社交推廣,這些都是傳統自行車巨頭所很難具備的。
尤其是在營銷上,自行車行業本身非常落伍和滯后,它們采取代理商、分銷商模式,產品從出廠到銷售終點層層加價,效率低下,如果一款在網上直銷的“城市自行車”,時尚、酷、用戶體驗好,再加上點饑餓營銷以及各種社交推廣,相對性價比更高的價格,在自行車市場搞一次引爆還是不難的。
可以不智能,但還要加點“電”,因為放眼都市,自行車的主流其實是電動自行車,張向東不應該跟主流決裂,這是十一月份微天下跟張向東談論自行車時提的一個小建議,希望他接受。
我的另外一個建議是,要快,不能被巨頭們截胡。既然市場在那里,藍海在那里,成功的可能性在那里,很快資本就會進來,仔細打磨產品當然好,但如果不能很快拿出理想的產品,則很容易被巨頭們搶先,那將非常麻煩。
關于“百花深處”,顧城《題百花深處》詩:“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小院半壁陰,老廟三尺草。秋風未曾忘,又將落葉掃。此處勝桃源,只是人將老。”
不知道張向東所看中的“城市自行車”領域,是不是真的是一個“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的藍海?
還是讓市場來驗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