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4-11-06 09:18:36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眾所周知,硅谷是高科技領域的“創業天堂”,這里不僅云集了無數家科技巨頭和投資機構,還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多年來,我們看到包括谷歌和Facebook在內的數十家創業公司在這里誕生、成長并成功走向世界,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動力推動硅谷以如此快的速度前進呢?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發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文章從一些普通硅谷創業者的角度講述了創業之路的艱辛、自己所面臨的巨大壓力以及堅持下去的理由。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每個工作日的清晨5點半(或者更早),身在舊金山的瑞安?胡佛(Ryan Hoover)就會從床上爬起來,并開始擔憂自己公司的前途。胡佛是硅谷新創公司Product Hunt的創始人,這家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成功進行了兩輪風險投資,其業務主要是通過自家的網站和iPhone客戶端為用戶推薦一些新奇有趣的應用,這些應用多由Product Hunt的技術人員首先發現并迅速發布出來。通常情況下,胡佛會在早上7點半左右發出自己的第一封“應用推薦郵件”,最晚不超過8點鐘。
“我在睡覺的時候仍有許多人在使用Product Hunt,如果我不把這些事情弄清楚就會很著急,”胡佛說道,留著棕色頭發的他今年27歲,說起話來很是輕柔,他在年僅12歲的時候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一個發布笑話的網站,這個網站當年讓胡佛賺了10美元。
Product Hunt在去年上線,胡佛當時以電郵時訊的方式將其告知自己的朋友們。有傳言稱今年5月,Product Hunt在第二輪融資中獲得610萬美元的投資,公司估值達到2000萬美元。盡管有不少投資者比較看好Product Hunt的前景,但是新的投資也帶來了新的擔憂。
胡佛拿出自己的iPhone并打開一款應用查看公司網站的流量,“這是我經常做的事情,”他盯著屏幕說道,“看到了么?現在讓我倍感壓力的就是網站流量從上周開始已經下降了10個百分點。”該網站目前有1.5萬訪客在線。胡佛不知道即將到來的假期會不會繼續拉低網站的流量,如果從邏輯上講,他不必過多擔心這些東西,但他還是極其關注這個數據,“現在我們拿到了投資,就更應該加倍努力了,”他說道。
新一輪“淘金熱”
如今全球范圍內的高科技產業都在蓬勃發展,但舊金山和附近的硅谷無疑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不管是舊金山灣區(Bay Area)的開放式辦公室,還是郊區的科技園區,工程師和高管們正在不遺余力地“發明”著人類的未來。這里有許多人在創造著數十億美元的財富,也有許多人在經歷了入不敷出的尷尬之后草草收場。
“這其實就是一股新的淘金熱,不是么?”57歲的程序員帕西?普萊斯(Patsy Price)說道,他此前曾在一家比較嚴格的編碼學校進修,如今正在舊金山發展。據了解,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從事金融服務業的比例已經從2006年的42%下降至2013年的27%,而從事科技行業的比例則從同期的7%漲到了18%。
除了哈佛之外,其他頂級大學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也呈現出類似的情況,至于身在硅谷之中的斯坦福大學就更不用說了,該大學每年要為硅谷的企業貢獻大量人才。高盛在去年曾鼓勵那些年輕的高級職員在周末多休息少加班,這其實也是試圖留住年輕人才的一種措施。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硅谷之后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辛苦。比如舊金山灣區的大部分創業公司到最后都是以失敗告終,許多公司的產出也遠遠低于投資者的預期。哈佛商學院教授什克哈爾?戈什(Shikhar Ghosh)估計稱,有大約40%的新創公司以資產清算而結束,還有高達80%的新創公司難以實現預期的投資回報率。類似谷歌和Facebook這樣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創業公司可謂鳳毛麟角,而投資者將這種能夠獲得巨額回報的投資稱之為“獨角獸”。
以支持青年創業而著稱的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表示,即便是那些創業成功的企業,也曾經經歷過所謂的“痛苦低谷期”。在這段時期中,最初的投資興奮期已經度過,人們越來越看中投資的可行性。此外,與上一輪科技投資熱潮相比,軟件的分發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往的光盤轉變為現在的云端下載,而這也意味著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要更快,而創業者的壓力也要更大一些。
坦然接受失敗的苦果
托克?克魯斯(Toke Ke)和聯合創始人在兩年前“僅帶著行李箱”來到舊金山創辦了一家名叫Billy’s Billing的會計軟件公司,克魯斯在家辦公,他住在新創公司比較集中的SoMa地區附近的一棟新建的公寓樓中,家里的裝修很是簡單,一個玻璃茶幾和一個放著毛絨玩具熊的沙發。克魯斯沒有工資,只是靠一些小項目維持生計。兩年來,克魯斯和他的公司并未獲得向往已久的成功,“類似我這樣的創業者在硅谷堅持下去的壓力是相當大的,”他說道。
Billy’s Billing并不是克魯斯創辦的第一家公司,他在丹麥開過多家公司,有的活了下來,有的則沒有挺住。根據克魯斯的介紹,他在2005年曾經創辦過一家圖片分享公司,但不幸的是,當時拍照還沒有像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無處不在,最后也以失敗而告終。
不過這種情況對于許多創業者來說都是家常便飯了。“對于這種情況,其實還有個專用的縮略詞,”新創孵化器公司The Monkey Inferno的首席執行官沙安?普里(Shaan Puri)說道,“也就是WFIO,也就是‘我們玩完了(we’re f***ed, it’s over.)’的意思。一旦到了這個時候,整個創業團隊都需要坦然面對,不管是對自己、對團隊還是對投資者,大家都不要氣餒,同時也一定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現年26歲的普里是在參加過一次名叫《致富》(Getting Rich)的大學講座之后選擇加入到硅谷的創業大潮中的,根據他的回憶,當時有多位擁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家在講座上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這個講座原本是他在醫學院的學習中的“調味料”而已,但沒想到卻促使他放棄了成為一名醫生的計劃,轉而向創業者的方向努力。The Monkey Inferno目前已經獲得英國企業家兄弟邁克爾?博奇(Michael Birch)和西奧奇?博奇(Xochi Birch)的支持,他們曾在2008年將自己所創辦的社交網絡Bebo出售給AOL的交易中獲利數億美元。
普里的Inferno擁有一個非常奢華的辦公室,配有大廚、按摩室和酒吧間,在這里,一款新產品從概念到原型面世只需6周時間,當然,大部分產品最終都歸于失敗,少數產品能夠小有成就。Inferno希望能夠孵化出一款大獲成功的產品,為此他們積極進行著各種嘗試,比如目前就對下一款產品——重新發布的Bebo俏皮消息應用——寄予了厚望。
“我們也并不認為失敗就是好事,我們只是很清楚失敗對于新創公司而言是比較正常的事情,”普里說道,在遇到失敗之后,他們馬上會重整旗鼓,繼續進行下一個項目,“我曾經還在這種時候跟大家開玩笑說‘你們要不要把代碼打印出來然后一把火燒掉?’”他們當然不會這樣做,而是以積極的態度討論問題出在哪里以及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普里認為Inferno目前的一些產品創意在未來完全有希望獲得大的成功。目前公司的所有員工和運作資金都由博奇兄弟提供支持,所以他們會團結一心地將失敗獲得的教訓留在公司內部,而不會任由團隊成員散亂地關注其它新項目。相對于單一的創業團隊而言,Inferno的這種獨特的內部管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投給公司帶來的壓力,讓一些團隊能夠不必過多擔心資金問題,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產品研發上。
在考夫曼基金會開設創業課程的梅格?海爾士伯格(Meg Hirshberg)介紹說,大部分創業者能夠在事情變糟的第一時間感覺到,“創業者的這種感覺往往是合理的,他們時時刻刻都與自己的公司聯系在一起,”梅格說道,“通常情況下,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創業者困境”是最近在硅谷地區引起公共討論比較多的話題之一,但它往往又不適合在出現在慶祝勝利的場景之中,盡管大家都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海爾士伯格介紹說,創業者通常不愿意在公共場合強調自己遭受過的壓力,即便是那些獲得成功的創業者,這不僅僅是廣泛存在于該行業中的“大男子主義”在作祟,創業者更擔心的通常是他的員工、投資者和客戶可能會因此而感覺到公司所遇到的麻煩,進而選擇離開。
知名新創公司孵化器Ybinator的總裁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最近撰寫了一篇廣為傳播的博客文章---《創業者的沮喪》,奧特曼在文章中鼓勵與Ybinator達成合作的創業者將自己所遇到的問題說出來,而不是獨自硬撐著去解決。這篇文章在Ybinator的官方論壇、Facebookitter等媒體上收到熱捧和大量好評,“不管你所做的事情價值何在,你都不是一個人在奮斗,”奧特曼寫道,“你無需因此而感到羞愧。”
營銷軟件公司Moz的創始人蘭德?費舍金(Rand Fiin)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也非常火,他在這篇文章中描述了由于一個新項目的失敗,自己辭去公司CEO之后與抑郁癥進行抗爭的過程。當年身背50萬美元債務以及金融危機都沒能擊垮他,但一款產品的失敗就已經讓他感覺到自己確實做得不好,而公司也必須進行改變,但此時的他已經無力再證明更多。
當費舍金將這篇文章在Hacker News上發布出來之后,馬上收到了大量評論。“在我所收到的郵件中,大部分人表示他們有過類似的經歷,諸如‘我們曾經擁有過,并為此奮斗過’云云,”費舍金說道,“有許多公司的創始人和CEO肩上的壓力都非常大,他們總是擔心自己的企業會由于種種原因而降低投資者和客戶的信心。”
當時他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來自風投的壓力,費舍金說道,盡管他的投資者和董事會都是非常“善解人意”的,但獲得風投的支持并不僅僅是一種成功,還意味著這家公司能在壓力之下繼續獲得成功,甚至是更大的成功,這對于一家新創公司而言是很有挑戰性的。”
“公司實現增長并不能滿足預期,因為這是必須的成長,只有實現高增長才能滿足預期,”費舍金說道,他的公司在2012年獲得大量風險投資,盡管公司在當時成長順利,但他們仍希望擴張產品線來獲得更多的用戶,從而滿足投資者預期。
Moz通過出售17%的股份獲得了1800萬美元的風險資金,普通投資者期望從Moz身上獲得10倍收益,“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家公司能在未來數年內發展成什么樣子,因為10倍的投資收益率看起來確實相當不可思議,”費舍金說道。
Product Hunt的亨特表示,硅谷創業者所面對的壓力有一部分來自外界對他們創業過程的持續關注,而有些創業者可能并沒有做好迎接這些關注的準備,“如果你沒做好準備,就表明自己還欠點火候。”亨特說道。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創業者達納?塞佛遜(Dana Severson)在其創辦的眾籌公司Wahooly失敗后耿耿于懷了整整一周的時間。
塞佛遜是土生土長的明尼蘇達人,他來到舊金山實際上是想碰碰運氣,于是就與一位前谷歌的員工聯合創辦了眾籌孵化器Wahooly,但是這個平臺在一個月前卻未能如約上線,原因竟然是塞佛遜一直未能找到一位稱職的開發人員。
失敗后的沮喪反而讓塞佛遜誕生了另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最終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他所創辦的Startups Anonym如今已經成為創業者們匿名發表抱怨、擔憂和壓力的熱門站點,根據塞佛遜的介紹,自今年1月以來,Startups Anonym已經聚集了超過700個創業故事,而這個網站目前所需的運營資金有自己的另一個盈利項目提供。
在推出了Startups Anonym之后,塞佛遜發現并不是只有他一個創業者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也不是只有他一個人缺乏各方面的知識,比如一家失敗的新創企業所需要承擔的債務問題等。“這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畢竟有許多年輕的創業者都是首次進入如此的專業領域,”30多歲的塞佛遜說道,“他們在招聘、管理和運營方面都欠缺經驗,所以必要的時候可能不得不將自己偽裝成經驗豐富的老手。”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商學院教授迪恩?謝菲爾德(Dean Shepherd)認為,創業者稍顯復雜的身份也會給其帶來壓力,相對于創業者來說,大公司的高管們要輕松許多,他們可能會被解雇,但他們的積蓄足以讓他們生活無憂,同時適合他們的公司也不可能會完全消失。
謝菲爾德還指出,創業者往往會將自己逼得很辛苦,同時還會在應該放棄的適合時候苦苦堅持。“如果你只是研究那些成功的創業者,就可能會陷入他們過于樂觀和自信,然后就獲得了成功的思維怪圈中,而此時你可能并沒有注意那些由于創業失敗而流離失所的創業者身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