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4-10-16 14:26:12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一邊是經緯中國的創始合伙人張穎等著名風險投資人對中國創業投資“泡沫來了”的警告,一邊是“50天,1億美元估值”的“場景社交”產品被拼命地熱炒。呵呵,如果這都不算泡沫的話,那還什么算泡沫?
我說的正是昨天曝出的一款國內新型社交應用,由小眾音樂應用Jing.fm的創始人施凱文創立的另一家公司:Blink(快看)。從目前可以找到的對該公司的兩篇原創報道(分別來自網易科技和36氪)來看,除了在標題中極盡凸顯“上線50天,估值1億美元”,以及兩篇文章中充滿“偏執的完美主義80后創業者”、“混血大男孩”、“資本跑道上的博爾特”、“放下杯子會心一笑,投得太對了”、“好看的,堅定的”、“這家公司只有只有漢子”、“涂鴉形式的場景社交”和“90后年輕人的情懷”等形容性的描述之外,幾乎看不到任何對這款產品的細節描述和體認。直到我準備在Blink上注冊一個賬號的時候,我發現我始終收不到他們發來的驗證碼。然后在官方微博(粉絲295人)和施凱文本人的微博評論里,我看到了大量類似情形的投訴。此外還有“不能登入”、“頭像無法上傳,一直菊花”、“加不了好友”、“發送的消息怎么對方收不到”等等的質疑。
我只好看通過Blink在App Store上的產品描述來“體驗”這款瞬時應用的妙處:第一,按住好友頭像對其發送15秒的瞬時視頻;第二,群組聊天和分享功能;第三,你的生命中有很多精彩瞬間,而Blink就用來分享這些瞬間。至于Blink創始人施凱文自己則不斷地在自己的微博和Blink官方微博下面對提出問題的人回應:我們是閱后即焚,這是社交的未來。
所以可以一句話概括了:Blink快看是一款目前正在遭受用戶無法收到邀請碼、登錄困難、無法上傳頭像和添加好友、經常收不到好友消息的中國版類Snapchat應用。它宣稱目前有不到10萬用戶和3萬活躍用戶,每天產生10萬張圖片,平均每秒1張,目前獲得了來自紅杉資本領投,創新工場、H Capital和徐小平跟投的1600萬美元A輪融資,估值超過1.1億美元。
而在2012年5月,Snapchat上線超過半年,平均每秒產生25個場景的時候,它只拿到了光速創投的48.5萬美元種子基金。Blink相比Snapchat真是太值錢了——這款在沒有GFW阻攔的情況下用戶訪問困難的“場景社交應用”,以其現在被宣布的估值來看,每個用戶至少值1000美元,它有著世界上最頂級和最值錢的10萬用戶啊簡直。
是中國的“瞬時社交”太火了?之前“咔嚓”、CatchChat和Biu等嘗試也就不溫不火;是美國除了Snapchat之外的奇跡太多?Slingshot之類的應用都沒起來;是施凱文本人是個背景記錄極其出色的創業者?你可能確實還記得Jing.fm,但它現在還有多少用戶,怎么不繼續做下去了?2013年11月前后一直傳Jing.fm要以1億美元的價格被巨頭收購(跟現在Blink的估值一樣哦),可買家后來出現了么?為什么別的公司在傳言被收購的時候創始人都異常低調,在辦公室忙著跟律師開會磋商交易細節,而施凱文當時差不多每星期都出來參加活動和做公開演講?
在這次Blink以“上線50天,估值1億美元”的統一形象華麗包裝亮相的背后,你也能看到一些特有趣的現象:網易科技頻道在新浪微博上有關Blink的報道被轉發了超過780次,其中李開復、徐小平和任志強三位微博上粉絲眾多的知名人士的推動是主要原因。其中李開復轉發兩次。這件事本身無可厚非: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和徐小平個人都是Blink的投資人,有“義務”并且尤其是在被投公司創始人主動提出需求的情況下出來站臺。至于能得到任志強本人的轉發和“加油”的鼓勵(你猜任志強是不是Blink的活躍用戶),那我只能說,Blink的創始人調動社會資源為自己的產品一次性站臺的能力,以及摘取特別的傳播角度為自己的產品造勢的能力,實在還是有兩下子的。
看見Blink和施凱文的現狀,我想到了美國兩家在不同角度跟Blink很相似的公司,也是兩家社交應用公司:Color和Path。
Color是硅谷融資史上的奇跡。2011年4月,曾經連續兩次將自己的公司賣給蘋果的良好記錄連續創業者Bill Nguyen宣布自己最新的創業公司Color在產品還未上線的時候即獲得來自紅杉和貝恩資本等機構的融資4100萬美元(怎么又有紅杉),宣稱要做一款放棄ID,基于地理位置照片分享的“彈性社交”應用,其創業團隊成員大多來自蘋果等頂級公司,異常豪華。當然最豪華的還是Color在Palo Alto市中心的辦公室——我曾經多次在Color還沒關門大吉的時候晚上路過其臨街的辦公室一層,晝夜燈火通明,沒有一個辦公位,就是在打廣告。
但很快,它們的產品被用戶嘲笑——當然也幾乎從第一天開始就存在圖片無法分享、強行閃退等一系列它們從來也沒解決好的問題。失望的用戶們很快放棄了使用它,這導致Color第二年不得不做出一次依附于Facebook的轉型,這仍然沒能拯救Color,到2012年底,它的日活躍用戶只有不超過3萬——就和Blink現在一樣。2013年底,Color悄悄地再度被蘋果——以一個無法公布的價格收購。而我一個在硅谷做VC的朋友告訴我,創始人Bill Nguyen到現在還沒結束“濫用員工”等一系列官司。而當初跟我的朋友激烈抗辯“你的短視根本不懂社交未來”的Color早期投資人也再絕口不提此事。
再說說Path,Path與Blink相同的地方是:都有著極好的設計品位以及外表看上去極有魅力的創始人。但Path也從來沒解決好圖片上傳速度、穩定性、一些始終存在的bug和閃退等問題——除了設計好,它在產品上幾乎沒做其它任何對的事。Path的用戶在第一年只有100萬。當第二個開創了諸多設計新元素(諸如扇形界面等)的2.0版本上線后,因其設計出眾用戶一年內迅速攀升至500萬;不久后再度陷入停滯。2012年底,Path突然宣布用戶超過1000萬,并在2013年上半年再度宣布用戶突破2000萬,令人驚呼。但隨即被曝出消息,Path用剛剛融到的3500萬美元在Facebook上投放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廣告費用,短期內獲取了大量用戶。在這次用戶“爆炸式”增長之后,Path真的幾乎銷聲匿跡了。最近再傳出來的消息,就是它可能會被蘋果收購——消息傳了一遍又一遍,就像Jing.fm當初那樣。
Path的創始人Dave Morin還有一點很讓人佩服,就是在其用戶數只有幾百萬的,估值剛剛過億的時候,他也有能力獲得哪些至少是“10億美元俱樂部”的公司和大佬們獲得的資源:蘋果的歷次發布會和WWDC開發者大會,Dave Morin永遠是第一排的嘉賓。各式舊金山灣區的頂級科技會議,他都會忝列最重要的speaker行列,與Google Glass這種當時最熱門的新平臺的合作,Path也總能進入最優先的名單——你不能不說這是本事,混圈子和調動資源的本事。但這些最終對Path這款貌似曾經小眾風靡過一時的社交app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這兩個故事放在這里,可以當作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審視Blink(快看)這家“上線50天,估值1億美元,10萬用戶”的產品走向的兩個參照系。對Blink的創始人施凱文來說,如何在沒有GFW阻隔的前提下讓Blink變得能夠順暢注冊、登錄和使用,遠比積極地感恩和轉發開復老師、小平老師和任總的微博更重要。而對Blink的投資人來說,押注社交的未來是一件正確且有趣的事,在投資最早期甚至也可以不用做用戶與估值之間的數學題,但數學題總有一天得做,尤其是當投資人總有一天準備下船的時候。
最后還是得感嘆一下那個叫唐巖的人。陌陌第一個100萬用戶的原始積累在2011年十一長假之后就完成了,那會兒唐巖還在很艱難地談A輪融資呢,之前和中間的波折不足為外人道。直到2012年底2013年初陌陌用戶已經大幾千萬,準備做C輪融資的時候,唐巖還是經常被投資人和公眾輿論排擠和看輕。這只能怪唐巖長著一張苦瓜臉,人又沒有暖男相,說話也不招人愛聽,做的事還讓一些有道德潔癖的人“莫須有”地受不了。相比之下,施凱文這種繡口一吐就是“50天,1億美元估值”的暖男小清新,真是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