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4-03-22 09:32:37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在騰訊入股之后,京東昨日向SEC提交新的F1文件,更新了2013年全年營業數據,對與騰訊的合作進行詳盡的解釋。對比新舊F1文件,可以對京東接下來的上市歷程一窺究竟。
新的F1文件顯示,2013年京東全年凈虧損4990萬人民幣(約合803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17.29億元。舊版F1文件則顯示,2013年前三個季度凈利潤6000萬元,這說明京東Q4凈虧損4990+6000=104990萬元。京東Q3短暫盈利的主要貢獻者是3.16億元的供應鏈金融收入和政府補貼,如果剝離這部分,京東前三個季度實際上是虧損2.56億元,全年虧損3.61億元,與2010年虧損的數量級相同。
2010年劉強東已提出戰略性虧損的說法,三年后京東銷售額翻了8倍,但依然處于可觀的虧損狀態,離穩定的規模性盈利還有不少距離。
2009年到2013年的五年周期內,京東毛利率分別為4.818%、4.833%、5.515%、8.635%、9.870%,不難發現這串數字在上漲,但近兩年卻穩定下來,毛利率漲幅在變小。而運營費率分別為8.325%、9.670%、12.097%、13.132%、10.705%,相對穩定。不過,毛利率均未能超越運營費率,未能盈利。
要實現規模盈利有兩個前提:規模性的收入,可觀的凈利潤率。得益于電商市場處于上升期的紅利,收入繼續增長沒有懸念。凈利潤率則需要兩條路,開源或者節流。
在壓縮運營費率方面,運營成本幾大塊,倉儲、市場、技術和行政支出,其中倉儲費率最高,一直在6%上下波動,市場、技術和行政支出分別穩定在2.5%、1.5%和1.5%。根據F1文件看,京東當下的戰略依然是鞏固倉儲物流,因此,倉儲成本比例短期內只會穩定甚至上升。
如若收入規模繼續大幅提升,且無需提升研發投入便可滿足時,可降低技術費率;與騰訊的合作可能會將流量獲取成本降低一截,有機會降低市場費率。至于行政,京東從粗放發展進入集約管理之后恐怕無法節省了。
在提高毛利率方面,京東可以看齊的目標有亞馬遜,26.6%的毛利率。
亞馬遜是技術驅動的綜合電商平臺,擁有全球領先的云計算服務AWS,第三方平臺業務發展良好,為其貢獻了出色的毛利率,它更像阿里巴巴。還有一點是亞馬遜通過建設離用戶更近的備貨倉庫節省送貨成本,美國的人工比我們要貴得多,而公路等交通型運輸卻又便宜得多,因此,京東與亞馬遜并不具備可比性。
就算京東要走向亞馬遜,也需要加強技術、進一步平臺化,這兩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平臺化需要廣告系統,需要云計算基礎設施和技術投入,這是一筆不小的且需持續投入的開支,阿里百度在前,京東并不擅長。
更現實的目標是當當,去年Q4毛利率17.6%,得益于平臺業務的強勁增長——這類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54%。當當網在兩年前也曾經實現過盈利,不過此后一直徘徊在溫飽線上,去年終于回歸盈利,資本市場興奮得給了它一個數日共50%的漲幅。投資者們認為當當現在是“真的盈利”了。
如果京東要實現當當這樣的真的盈利,還得通過平臺化來實現。不過,平臺業務并不是王道,可以看一下最近與京東整合到一起QQ電商,2012年毛利率為5%,比京東當時的8.5%還低了不少,它就是平臺電商。
平臺化發揮魔力的前提是,第三方分攤平臺前期投入,并且平臺有著議價權。亞馬遜將物流能力共享給第三方并且向他們收取越來越高的費用;馬云掌握著稀缺的電商流量入口進而向賣家兜售廣告,資源的供需關系決定價格。
總之,亞馬遜和阿里都具有“平臺”的議價權,騰訊沒有,京東也沒有。延長供應商賬期的模式已到極限了。微信?目前微信和阿里還在移動端搶商家甚至會打費率戰。也沒有議價權。
因此,京東更可能做的是將自己的基礎設施能力其實就是物流倉儲共享給第三方,并且用自己卓越的物流配送服務去與第三方議價。
對比新舊版F1文件會發現,在舊版中,QQ出現0次,騰訊和易迅各出現了1次,以競爭對手的身份。在新版文件中,QQ出現了17次,騰訊出現182次,易迅出現30次。
大致內容大家不看應該能猜到,眾所周知的那幾個故事,入口,移動。
耐人尋味的是,WeChat只出現了1次。京東希望傳遞給美國的是,我們不只是擁有微信的“入口”,而是與騰訊緊密相擁,微信在美國并沒有那么中國這么大的號召力,但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的騰訊,則有。
在風險部分,二維碼支付面臨的監管壓力以及其風險并未提及。這是最近讓小馬哥頭疼的事。如果真沒有了二維碼,就相當于微信的故事沒有了男主角一樣,有些殘酷。微信導入電商目前并無特別漂亮的數據和可以說服人的案例,更多還是停留在探索的層面。京東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移動社交產品導入電商流量,威力究竟有多大還需要用數據來證明。
騰訊電商業務接下來是否會直接幫助京東的財報呢?
騰訊電商毛利率一直都比京東落后幾個百分點,易迅則更低。如果是1+1=2,自然會拉低新的京東的毛利率;是否會發生所謂的1+1>2d的化學反應呢?長期會,短期不會。
根據艾瑞2013年Q1數據,包括易迅網、QQ網購在內的騰訊電商業務,占中國B2C交易規模市場份額的6.8%,京東17.5%,天貓51.3%。兩者加起來不及阿里一半。對第三方,不論是平臺入駐商還是直接供應商,規模意味著議價能力。騰訊電商對京東擴大規模幫助有限,因此,在毛利率上騰訊短期內對京東的幫助十分有限。
是否會快速壓縮運營費率呢?降低是必然的。
倉儲雙方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市場方面可以進一步挖掘騰訊的流量和社交能力,行政、技術短期內沒戲,這個很快就會有答案:如果裁員開始,這部分支出肯定會降低。
不過,都還要假以時日。磨合需要時間,消化需要能力,京東任重道遠,故事講好了還要干得好才行,當然,眼下重點是讓資本市場相信這個宏大的故事,將O2O、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這些橋段植入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