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營銷的精準定位
如果一個領域屬于洪荒時代,企業需要從一個點切入,成為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后,再向其他領域拓展成為超級平臺。如果一個領域進入寡頭壟斷階段,競爭格局已經非常穩定,后來者就需要垂直市場細分,找到自己的定位。
定位不是你對產品要做什么,定位是你要發現客戶頭腦中有價值的位置,并占領它。所以有人說,定位就是在消費者頭腦中圈地,然后通過傳播去注冊。
定位就是讓品牌在顧客的心智階梯中占據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為某個領域或某個類別的代表品牌。當顧客產生相關需求時,會將該品牌作為首選,這就是品牌定位。
定位理論有個二元法則,互聯網時代的就是贏家通吃+長尾效應。當一個行業有壟斷性的大平臺產生,后來者可以通過長尾理論,找到垂直化的利基市場來突圍。
內容上講,定位的本質是與眾不同;從表現形式上講,定位的關鍵是簡單;從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角度講,定位的本質是占據心智。
垂直電商通常需要等待綜合電商充分發展催熟網購生態(信任、支付、物流等),并使某些品類的網購規模達到臨界值,然后新品牌才能順利聚焦該品類的重度消費者,分化出垂直電商,并蠶食綜合電商的市場。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高頻垂直領域能養活大公司,低頻次的應用很容易被大平臺取代掉。垂直模式會在具有行業知識壁壘,客單價較高,服務過程中既涉及到專業技能,也包含二次備件的購買、消費頻次相對較低的領域產生。搜房網、攜程網、盛大網,都因分化一個品類而最終成為該垂直化領域的領導者。
一旦你找到了垂直化領域,要在競爭對手、大平臺看見你之前舍命狂奔,迅速把業務做大,等平臺型的競爭對手注意到的時候,你已經長成一個巨人,可以跟它平起平坐了,他們只能坐看您更大,或者收購你。京東的起步就是這樣的,等淘寶反應過來了,京東已經是世界互聯網排名前10的公司了。
收購一定要圍繞自己的定位展開。百度的定位就是搜索,它收購了91無線、hao123;阿里的定位就是電商,為了有更多流量入口,它收購了微博、優酷、快的、高德地圖、UC瀏覽器等;騰訊的定位就是社交,它參股或收購了京東、搜狗、滴滴、大眾點評、58集團、餓了么等,把自己的流量變現。
一個企業成為了一個大平臺,接下來推出垂直領域產品時,要用一個新的定位、一個新的品牌、一套新的戰略把握其他行業的機會,馬云并不是把所有的產品都冠上淘寶的名字,比如淘寶支付、淘寶旗艦店,而是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在每一個地方都有戰略定位,圍繞它有套環環相扣的戰略配稱,從而建立起強大的品牌群。想象一下,如果支付寶叫淘寶支付的話,它的母公司螞蟻金服能估值達到 600 億美元嗎?
定位是營銷戰略的核心內容,關系企業命運。如果戰略方向錯了,卻把精力集中在淘寶促銷、網紅、直播、內容營銷、場景營銷這些新領域,這些都是戰術,都是無事無補的。
中國企業歷來都有懶漢思想,希望通過解決一個問題來解決所有問題。光有精準的定位是不夠,還需要全力執行,否則只能望梅止渴。
定位就是為了創造競爭優勢,就是公司有能力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的方法為顧客創造價值。定位一旦確定,就要圍繞戰略定位,建立構筑環環相扣、無可復制的配稱執行系統,最終實現戰略。有了好的定位,卻不能配稱運營,就變成了忽悠。
1號店定位為國內首家網上超市,2008年7月正式上線,由于定位精準,初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后來由于資金不足,2010年5月,平安集團以80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其80%的股份。沃爾瑪從2011年5月起分3次購得1號店51%股份,成為最大股東從而實現對1號店的控股。2016年06月21日, 1號店又再一次被賣給了京東。
從數次的賣身,加之前兩次賣身的資本方分別是平安集團與沃爾瑪,兩者均來自傳統行業,在經營理念與戰略上都或多或少都與互聯網企業存在分歧,難以接受互聯網企業燒錢擴展的思路,從而使1號店錯過了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機,走向沒落。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甚至都沒趕上集,實在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