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欧美在线,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看看的在线视频国产,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19

金站網
搜索
與馬云聊天:我和我們的時代

發布時間 : 2014-05-17 14:34:16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與馬云聊天:我和我們的時代

  我開始明確地意識到阿里巴巴已經是一家大公司,是在2013年的雙十一。

  那時我已經不再專注于商業報道,但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員仍然邀請我來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網上購物狂歡節。他們說,他們并不是想要我就此事件寫一篇報道或者在微博、微信上為這家公司美言幾句,他們只是希望我還能夠繼續了解這家公司。在很多人看來,我一直是阿里巴巴和它克里斯瑪型領導者馬云的忠實擁躉,雖然我很久沒有再寫過關于這家公司的報道。

  盡管擁有著讓人驚訝的交易額——以至于以后雙十一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當日交易額多高我都不會覺得驚訝,但全場的高潮是在馬云出現在報告廳時。當時有上百名記者聚集在這個報告廳里,在他們面前的大屏幕上實時播放著雙十一的交易與物流狀況。馬云毫無預兆地出現了。在之前的雙十一活動中,馬云和公司的高管的確會出現在現場,發表介紹雙十一的談話,并且回答一些記者的問題。但在6個月前,他剛剛宣布“退休”,將CEO職務交給了同他一起工作多年的陸兆禧,并且聲稱“在此之前工作就是我的生活,在此之后,生活就是我的工作”。而且,他的同事還曾表示此后他也不會再出來接受媒體的訪問。因此,沒有人能肯定馬云會再次出現在聚滿媒體記者的現場。

  但他還是來了,穿著一身寬松的練功服,腳上蹬著一雙布鞋,好像剛剛練習完他鐘愛的太極拳。他從報告廳的前門進入,還沒來得及走到講臺的中央,一群發現了他的記者已經擁了上去,舉起手中的相機和手機對準馬云。坐在后排的記者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事情,馬云就已經轉過身離開了報告廳,逃離向他涌來的人群。

  巨大的失望彌散在這個擁擠的房間內。人們都懷疑馬云是否就這樣被人群嚇走。但隨后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準備他的再次出現:他們在報告廳的觀眾席與演講臺之間拉起了隔離帶,一排工作人員站在隔離帶前,以確保不會有人再沖過去。做完所有這些準備之后,馬云再次走進來。他毫無懸念地掀起了高潮,并且貢獻了在網絡傳播時奪人眼球的句子。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包括,他評價自己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現場和王健林的打賭時說,如果王健林贏了,那“我們這個時代就輸了”。他還說,他希望能夠通過電子商務來拉低商業地產的價格,從而使整體房價得以降低。

  就是在那時候我突然開始意識到阿里巴巴真的已經是一家大公司了。此前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龐大的銷售額,以及身為BAT三巨頭之一,都沒有讓我感受到這一點。是在馬云被人群擁堵到轉身就走,隨后拉起隔離帶時,我才感覺到了這家公司的龐大。已經不能再將馬云僅僅視為草根創業英雄了——他自己會否認這一點;他成了中國互聯網世界的一尊偶像:人們或者贊美他或者恐懼他甚至想要打倒他。這和歷史上眾多傳奇般崛起的人物一樣。史蒂夫·喬布斯希望扮演著一個反權威的角色,最初的他是要挑戰IBM,是使世界免于壟斷恐懼的大衛,但隨著蘋果公司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大衛也變成了歌利亞。很多公司像當年恐懼IBM一樣恐懼蘋果。或者如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我這一生都反對權威,結果上帝對我的懲罰是讓我變成了權威。

  在幾年前,當淘寶還沒有被拆分成四家更小的公司淘寶集市、天貓、一淘和淘寶后臺時,我曾經參加過淘寶舉辦的活動。直到如今有一幕場景仍然印在我腦海中:一個快樂的身材微胖的年輕女孩,衣著打扮像古裝戲中的群眾演員,經過我身邊時問我,請問你知道XXX在哪里嗎?她的目的是要搜集到足夠多的貼紙。在那個活動上,淘寶的員工們紛紛打扮成古裝電影中的形象,外表和他們的花名相符。那是淘寶著名的“武俠文化”的高峰期。馬云似乎是按照著金庸的武俠小說來裝扮自己的這家公司——金庸可能會為此自豪,因為全世界應該沒有另一個如此規模的公司其文化和行事風格竟然產生于一個作家的作品。所有參與者都興高采烈,簡直是對“游戲精神”的最佳闡釋。看到雙十一那一幕時,我會懷念那時候興高采烈的淘寶。它很酷,渾身上下洋溢著游戲精神。它看似玩鬧著把事情做起來。

  但是當然,阿里巴巴在當時面臨著其他方面的困擾。馬云用免費的方式在中國擊敗了互聯網巨頭eBay——他提出對在淘寶上開店的店家免收任何費用,而當時要想在eBay上開店,是需要向這個C2C平臺服務商繳納一定費用的。在《連線》雜志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互聯網經濟的免費模式之前,馬云就已經這么做了。這是他的天才之處。后來免費的模式又被應用到了網絡游戲和殺毒軟件行業,史玉柱的《征途》和周鴻祎的殺毒軟件360都是這么做的,并且一樣所向披靡。淘寶成為中國最大的C2C交易平臺,其地位一直延續到今天,占據著8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是問題隨之而來,人們會問:是的,所有人都很開心,可是,這家公司靠什么賺錢?有馬云參加的發布會,最流行的問題之一,就是去問淘寶的商業模式。無論是他,還是先后做過淘寶總裁的孫彤宇和陸兆禧,都對此避而不答。他們總是說淘寶不考慮盈利的問題。一家雜志做過一篇針對淘寶商業模式質疑的封面文章,標題是“淘寶苦苦賺錢”。

  以今天的后見之明來看當時媒體和分析師對馬云與淘寶的質疑或者說憂慮,會顯得非常諷刺。因為,按照阿里巴巴集團在2014年5月7日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數據,主要利潤來自淘寶系的阿里巴巴已經超過騰訊和百度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并且擁有著超過50%的利潤率。最新的質疑是這家公司實在太賺錢了,它如此賺錢,會不會是擠壓平臺上商家利潤的結果?如果我們以更長的時間段來看待很多觀點,都會發現其中充滿了諷刺意味。

  二

  馬云踏上的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在以童話寫作著稱的安徒生的一篇文章里,他寫道:“光榮的荊棘路看起來像環繞著地球的一條燦爛的光帶。只有幸運的人才被送到這條帶上行走,才被指定為建筑那座連接上帝與人間的橋梁的、沒有薪水的總工程師。”踏上這條路的人,會“得到無上的光榮和尊嚴,但是他卻長時期遇到極大的困難和甘冒生命的危險”。

  這些引文可能有些夸張,他在最近幾年遭遇的事情,不過是一群人圍在他們公司樓下舉著標語抗議、有人在香港街頭為包括他在內的公司高管豎靈牌、一群人謾罵威脅他和他的家人,以及我們并不知道他也沒有辦法表達的其他境遇,比如近來同銀行之間的麻煩……

  他的經歷在互聯網上已經隨處可見。1994年,馬云在美國見識了互聯網。早年寫馬云的文章,多談及其中戲劇性的經歷。真實性不知道。1995年,馬云創辦中國黃頁。現在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那時的一段視頻。馬云到北京國家體委推銷自己的業務,他要提供給國家體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宣傳”,結果被告知“這個問題很復雜,沒有你想得那么簡單……你應該先約,辦事程序上你應該先約”。

  1999年,不得志的馬云重新回到杭州,創辦了后來的阿里巴巴。這個故事同樣被描述過很多次。2月21日在杭州湖畔花園馬云的家中,18個人聆聽馬云關于“要做一件偉大的事情”的演講。同樣是這一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這次加盟也被渲染上了神秘色彩,當時名副其實的“金童子”蔡崇信竟然愿意主動加入阿里巴巴,而且傳說中薪水是500元。這種神秘色彩由于蔡崇信直至今日仍然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之一并從來不接受大陸媒體采訪而加重。也是在這一年,發生了另一件被神話的事情:馬云拿到“互聯網皇帝”孫正義的投資,據說,“聊了6分鐘,孫正義要投3000萬美元”。馬云最后拿了2000萬美元。當然,這筆投資進一步變成神話,是因為它的投資回報率。如果阿里巴巴集團市值為2000億美金,那么軟銀2000萬美元投資如今的價值是668億美元。

  接下來,他們挺過了2003年的非典。因為在阿里巴巴的員工中發現了SARS病例,馬云決定讓所有員工都在家辦公。與此同時,他已經在籌備淘寶網。盡管在創立初期并不被人看好,但2004年成立的淘寶最終擊敗了eBay,成為中國最大的C2C電子商務平臺。2005年,阿里巴巴接受了雅虎10億美元市值的投資和雅虎中國的資產——盡管這筆投資在隨后一直被媒體視為困擾阿里巴巴的資本枷鎖,馬云為此交出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但在當時,這可是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拿到的最大一筆投資。2007年,馬云將集團中盈利的B2B業務拿出在香港上市,市值一度超過200億美元,是當時的全球第五大互聯網公司,排在谷歌、eBay、雅虎、亞馬遜之后。

  從外界來看,可以說自從1999年在杭州創辦阿里巴巴以來,好運就一直在眷顧著這個小個子的杭州人。但其中甘苦,也許只有他和他的創業伙伴們可以感知到。

  在宣布提交招股書之后的第三個晚上,馬云他從上海回來,參加完集體婚禮和支付寶年會(盡管現在這家公司名字是小微金融,但大多數人仍然以支付寶來稱呼這個可能的金融巨頭),他和公司的幾個高管在自己家里喝茅臺酒回憶往事。這位剛剛被彭博通訊社宣布可能超過王健林和馬化騰成為中國首富的人回憶起他的第一任秘書。那個女孩總是在他的公司門外徘徊,終于有一天她提出要做他的秘書。馬云大吃一驚,回答道:我們公司一共才只有五個人啊!但他還是接受了她的請求。

  讓這位如今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的人念念不忘的是在一次一個煤老板的飯局上。這個風格粗獷的老板說,如果馬云能夠一口氣喝掉九杯白酒,他就會承諾投資馬云50萬元。文人出身的馬云很猶豫:可是我根本不會喝白酒啊!這時候他的秘書拿過酒杯,決定替她的老板擋下喝酒的要求。她最后喝了27杯。在他創立的公司即將在美國公開上市,可能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之際,馬云想起了這段往事。讓他遺憾的是,他的這位秘書并沒有能夠一直跟著他創業。因為當他決定到北京去同外經貿部合作時,她剛剛結婚一個月。

  這僅僅是他在無意間對人講出的一個例子。我們可以想象在這個公司15年的歷史,或者從他1995年創立中國黃頁開始的近20年歷史中,他應該面臨過眾多的遺憾和糾結。比如在國家體委辦公室被一位公務員阻攔,絲毫沒能展現出他今日的雄辯;比如在SARS期間他是否會大嘆倒霉,因為第四例病癥竟然發生在阿里巴巴員工身上;比如他該如何將最初跟隨自己創業的太太勸說到放棄在公司的事業,專注到家庭;比如他又怎樣將勞苦功高的孫彤宇從淘寶總裁位置上勸退;再比如他講自己出讓40%股份給雅虎時的心情,即使是當時他也不是沒有意識到,“2007年我給雅虎40%股權的時候,我知道,這步棋,40%都被人家控制了,你將來就慘了”。

  2014年年初,馬云以一句“糾結和疼痛就是參與感”結束了他談論阿里巴巴戰略的致員工公開信。對他和阿里巴巴集團而言,“糾結和疼痛”最明顯表現出來是從2011年開始的。2011年2月21號,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已經批準CEO衛哲和COO李旭輝的辭職請求。在馬云發布給其員工的公開信中,他說:“過去的一個多月,我很痛苦,很糾結,很憤怒……”起因是馬云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發現了B2B中國供應商的部分簽約客戶有欺詐嫌疑,而阿里巴巴銷售團隊中的一些員工“默許甚至參與協助”。這次事件在當時看來是阿里巴巴B2B業務上市之后最大的故事。馬云從百安居請來衛哲出任B2B的CEO,曾是眾人津津樂道的用人典范。甚至王石在接受我采訪時都提到過,馬云用衛哲對他啟發很大。但如今的結果竟然是衛哲出局。

  馬云的解釋是他作為集團的CEO和創始人,需要捍衛這家公司的價值體系。在那次事件之后,他接受《中國企業家》雜志的采訪說:“業績與價值觀對立,這事兒不通……我是公司文化和使命感最后一道關。如果你叫我一聲‘大哥’我就可以不殺你,那以后,有多少兄弟叫我大哥?我不是大哥。”在他的公開信中,他動情地聲稱:“這個世界不需要再多一家互聯網公司,也不需要再多一家會掙錢的公司;這個世界需要的是一家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分享、更加責任,也更為全球化的公司;這個世界需要的是一家來自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對未來社會敢于承擔責任的公司……”

  他自己說,不相信他的解釋的,大概占30%。但之后的一連串事情,讓他沒這么自信了。這一年是阿里的劫難年。隨后就發生了支付寶VIE事件和淘寶商城新規引發的“圍城”事件。支付寶VIE事件,譴責者說他沒有“契約精神”,甚至更嚴重點,他的這一舉動是在以一己之力毀掉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信任基石。對于商城圍城,他則被指為拋棄賴以起家的眾多小商家:淘寶系倚仗著螞蟻雄兵崛起,但在面對做B2C的壓力時,卻忘記了馬云自己一直宣揚的對創業者的責任感。除了這些被媒體熱議的事件之外,再加上馬云沒有對外言及的其他事情,他自己稱之為“七傷拳”。他開始對公眾輿論失去信心,在各個場合都發表了一些表示失望的看法。直到最后,他說:“我不在乎別人批評我。哼,我們要自己有骨氣,我們就是這個樣子……別人冤枉你,如果你是對的,時間會證明你;如果你是錯的,時間也證明不了你對。”

  公眾輿論的風向正是從2011年開始轉變的。在此之前,他的跟隨者眾多,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的書名概括了這種情緒。這本書名叫《馬云教》,封面上赫然寫著“在中國,一個新的宗教已然誕生”——這只是在他并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版的關于他的圖書之一。在他的激勵下,眾多中國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其中有一部分的創業是在淘寶網上開店做電子商務。他是中國創業熱潮的最初引領者。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能迎來一片贊美聲。雖然也有人認為他和阿里巴巴的故事在被神話,也有質疑之聲,但這些聲音都被淹沒在馬云的巨大魅力營造的浪潮中。在此之后,他和阿里巴巴的處境則可以用動輒得咎來形容。可能他和這家公司的行事邏輯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公共輿論和社會情緒已經在變化了。人們一方面羨慕他和阿里巴巴的成功,另一方面,又總是以一種懷疑的眼光打量著他和這家公司的成功。

  2011年2月,在3Q大戰之后騰訊公司組織的“診斷騰訊”上,一位發言者以阿里巴巴作為典范來對騰訊公司的人說:“阿里巴巴始終在向外輸出文化——馬云所提的‘新商業文明’。這種文化一方面對阿里巴巴是一種約束,它的行為需要在‘新商業文明’的框架下,各個子公司和對外部門都要服從‘新商業文明’的守則,能夠把企業員工約束好。另一方面,既然是一種文明輸出,它也影響著一大批人,影響著意見領袖,影響著媒體的觀點和立場。”如今看來,情況則發生了逆轉。騰訊在輸出它的產品經理文化,在向整個社會宣揚它關于科技、移動互聯網、產品和人性的理解,“影響著一大批人,影響著意見領袖,影響著媒體的觀點和立場”。而阿里巴巴,很多時候則陷入了一種“不解釋”的尷尬中;或者即便解釋,馬上迎來的卻是新一輪的質疑。

  三

  2014年的5月10日,杭州還在下著小雨。我從京杭大運河邊上的一家酒店出發,坐出租車沿著文一路一直向西,目的地是阿里巴巴集團在西溪的總部園區。在堵車的間隙我偶然地看到了馬云創立阿里巴巴時的公司所在地湖畔花園。“湖畔花園”四個字掩映在江南的朦朧煙雨和順著拱頂蔓延的綠植中。15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這里將誕生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之前三天,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它的估值之龐大和盈利能力之強已經是媒體議論的焦點。招股書中馬云通過關聯公司購買了此前阿里巴巴為其采購的飛機也被廣泛談論。我認識的一名阿里巴巴的員工說,他回到家時,連他媽媽都向他打聽:“聽說你們公司給馬云買了一架飛機?”他在招股書中表現出的無私反而不太有人提及。在其中馬云承諾說他投資的所有關聯公司的收益他都無意占有,都可以用來為阿里巴巴公司服務;支付寶VIE事件的另一只鞋也在招股書中水落石出,馬云向董事會提交了書面承諾,稱他在這家名為小微金融的新公司中,所占的股份和享受到的收益不會超過他在阿里巴巴集團中得到的。

  5月10日被這家公司命名為“阿里日”。在這一天,阿里巴巴將會向所有阿里巴巴員工的家屬開放,請他們來公司參觀,并同公司的高管們交流。于是,園區門口接待家屬的工作人員代替了之前曾經站在這里的偏執的創業者。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年輕的男人站在雨中舉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他想要推銷的項目,他保證它會“讓馬云和馬化騰動心”。另外一個人則保證他能幫助馬云打敗騰訊的微信。

  這個占地26萬平米的園區,比阿里巴巴誕生時所在的整個湖畔花園小區都要大,主體建筑由知名日本建筑師隈研吾設計。園區像公園般擁有自己的湖泊與濕地,湖中有馬云贈送的白鵝。它像一個生活區那樣擁有書店和咖啡館。要想在星巴克買到一杯咖啡,至少需要排上十分鐘的隊。同時它又像一個大學那樣擁有互相競爭的食堂。它讓不少的阿里巴巴員工感覺到自豪;但是同時也會有員工覺得這個龐大的園區讓這家公司太像一家大公司。

  這一天整個園區中四處懸掛著同阿里日相關的招貼畫和標語,包括相親大會和業務體驗在內的活動吸引著家屬和員工的參與。曾經是雙十一發布會會場的報告廳內,聚集著阿里員工的家長和孩子。一群吵吵鬧鬧的孩子爭著要上臺表演節目。阿里巴巴的高管們則會到這里來和員工家屬們交流,回答諸如自己的孩子如果結婚是否能夠參加明年集體婚禮的問題——2014年的集體婚禮因為報名人數太多,因此沒有做到讓所有新婚的阿里員工參與。臨近中午時,原定要來同阿里員工家屬見面的CEO陸兆禧仍然未能到達。因為他必須要和馬云一起參加同一位重要客人的會談。人群開始散去。門口站著的阿里員工為每一位女性送上一支花。阿里的高管們中午則會在食堂為大家打飯。一位帶著員工卡的年輕長發姑娘在向外走時對他的父親解釋,往年阿里巴巴的幾乎所有高管都會出來見同事的家長。但是今年情況實在多變,因為阿里巴巴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

  即使不考慮馬云總是在說的同阿里巴巴平臺相關的就業人口,僅僅看著眼前的人群,也足以感到人們對這家公司的感情。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了一家人們想要為之工作的公司。最近幾年來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從政治家到普通人關心的對象。包括兩任中國總理在內的人都對馬云和阿里巴巴表達了自己的諸多期許。這已經不再是15年前創業時無人知道的那家幻想著要改變中國商業世界的小互聯網公司。

  BAT是媒體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三家互聯網巨頭的簡稱。這三家公司都在各自的領域內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很多人稱之為“壟斷”,盡管這三個巨頭都會反對這個稱呼。百度是搜索、騰訊是社交、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其中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都已經超過了千億美金。這三家公司從2013年的大肆收購讓媒體大開眼界。它們都試圖超越自己此前的優勢領域,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的其他業務蔓延:地圖、音樂、視頻、手機游戲……2013年年底開始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燒錢”之戰,僅僅是這場競爭的一個白熱化表現。如果去細看這三家公司,一個互聯網記者會發現它們跟5年前已經大不一樣。變化太迅速了。馬云自己也說,現在已經不能再將阿里巴巴僅僅視作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了。

  微信的重要性已經被無數的言論闡釋過。它被稱贊為一款殺手級或國民級應用。馬化騰2013年在北京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現場接受央視《對話》欄目采訪時,稱如果沒有微信,騰訊面對移動互聯網浪潮時會出一身冷汗。借助微信,騰訊在移動電商和移動支付上開始重新具備了想象空間。它也被視為阿里巴巴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一直是阿里巴巴深耕的領域。馬云上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阿里巴巴技術論壇。在論壇上,他說,憑借著包括余額寶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創新,阿里巴巴在搖晃著此前形同壟斷的國有銀行金融服務,他原以為騰訊會借助微信來搖晃同樣形同壟斷的國有電信運營商,但是,騰訊卻選擇了搖晃阿里巴巴。

  當然,僅從外部觀察的角度,對騰訊而言,最理性的做法當然是去搖晃同為市場產物的阿里巴巴,而不是挑戰三大電信運營商。只需看一看國有商業銀行對待余額寶的態度和反應就不難判斷。要去搖晃可以影響監管政策的大型國有企業,是危險的。

  盡管它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跌破了5%,也盡管關于它是否具有創新性的爭論一直在延續,余額寶毫無疑問仍然是2013年的年度產品。它的出現證明了此前支付寶首席執行官彭蕾在同我交談過程中闡明的互聯網金融的特征:開放和平等。以往的金融理財服務是具備一定金額門檻的,同時贖回是需要時間的;而作為一款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余額寶可以實時贖回,同時任意金額都可以購買。它成功使得很多不使用理財服務的中國人開始使用理財服務——當然是通過余額寶,或者其他互聯網公司的類余額寶服務。

  的確不能再簡單將阿里巴巴理解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因為支付寶VIE事件拆分出的小微金融在未來有很大可能會成為新的金融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大手筆收購的娛樂文化類公司和它的硬件天貓魔盒,讓這家公司加入了客廳覬覦者行列;志在建立物流網絡的菜鳥;以及馬云在年初公開信中提到的“云”和“端”;這些都是這家公司想要傳遞出的新的想象空間。

  四

  馬云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南寧。作為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成員,他和包括柳傳志、王石在內的其他理事一道參加一年一度的綠公司年會。上一年在昆明,由王中軍主持的馬云晚間演講環節“天馬行空”成為年會最受歡迎的環節。他回答了臺下創業者從如何處理合伙人沖突、家族企業接班到創業者處理兩性關系的問題。但在這一次,他卻百般推脫。最后,他接受了一次時長在一個小時以內閉門會議的安排。參加者在二十人左右,包括柳傳志、沈國軍、李連杰和蔣錫培等人。

  在阿里巴巴宣布會到美國上市之后,馬云更加避諱有媒體在場的公開露面。他說,公司的律師寫了無數封郵件提醒他不要“在外面亂講話”。但當他露面時擁擠的人群,和想要進入閉門論壇的人數之多,仍然說明了他的巨星般的號召力。

  后來在同他的一次談話中,他向我講述他所認為的阿里巴巴對商業世界的貢獻。他說:“如果說Google是在拓展技術的邊界,我們就是在用技術拓展商業的邊界。我們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中國社會真正帶入到商業社會當中,現在盡管中國已經進入到了商業社會,但我們的很多思路還是農業社會的思路。”

  他重復了此前他在幾個場合陳述過的言論,即他想要讓商人在中國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2013年在他宣布辭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演講中,他就曾大聲宣布:我自豪我是一名商人。“大家現在還是看不起商人,但商人是真正有效率的資源配置者。”他說。

  “我覺得阿里如果對于中國社會有一些貢獻,我們希望能把中國社會真正帶入講究契約、講究社會資源有效配置,講究把人類的創新、創造力激發出來的階段。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努力。”馬云說。

  即便不考慮上市之后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這家公司對整個中國商業世界的貢獻也已經不容抹殺。淘寶是少數真正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一家公司。此前阿里巴巴反復在宣揚的淘寶系公司對就業和創業的貢獻,也并不是夸大之詞。它在商業文化上的貢獻可能沒有像阿里巴巴集團創造的就業機會那樣讓人印象深刻,但卻在軟性地產生著影響。無論是否是批評者所稱的“道德制高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云總是掛在嘴邊的“新商業文明”和“誠信”,的確是這個國家所需要的。

  如果說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阿里巴巴系公司已經取得讓人贊嘆的成功,那么能夠解釋這種成功的,除了外部商業觀察者分析的各種原因,從馬云本人的領導力、運氣、資本的幫助、中國增長的紅利、商業模式之外;馬云本人的解釋亦有道理,他說,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公司要想成功,它需要為社會解決問題。

  馬云說,2014是阿里巴巴的一個大年。即將到來的公開上市會將這家公司放到全世界的目光之下。所有對這家公司感興趣的人,從投資者到媒體記者,都將可以獲取到它的公開財務數據和運營信息,然后發表自己的評論。這是一家大公司和受人矚目的公司不可避免的,無論實際運營這家公司的人會受到怎樣的困擾。

  這只是上市帶來的改變的一部分。這家公司還會面對著更多因改變而生的挑戰。為數不少的阿里巴巴員工通過上市解決財務問題之后,他們是否還能像之前那樣全力投入工作?阿里巴巴集團的COO張勇說,上市對團隊心態的改變會是巨大的。“財富引起的員工之間關系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惰性”,他說。

  另一個問題,則是所有大公司必然面臨的挑戰。無論馬云和作為平臺的阿里巴巴是多么地贊賞小公司,但是這家公司已經是一個巨頭。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會懷念它之前的酷。管理學大師克里斯騰森提出的“創新者的窘境”理論,也正是為這些成功的巨頭量身定制:它講述巨頭們如何因為已有的成功而錯過破壞性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可預期,卻會改變巨頭成功的土壤。這家公司的領導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曾果斷地分拆淘寶,努力將公司變“小”。當然,按照馬云的一貫邏輯,他仍然堅持從人和文化入手來解決這個宿命的窘境。無論如何,未來會為我們這些外部觀察者展現他們的努力是否會成功。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年代,一家想要成為偉大公司的中國公司的努力。用馬云的話說,他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此前在書本上都沒有記載過的、但卻在真實發生的問題,而且,并不僅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遇到的問題。因為,商業的邊界從來沒有如此模糊過;商業也從來沒有如此密切地切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