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4-03-19 09:30:08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阿里巴巴集團在3月16日發布公告稱,其決定啟動在美國的上市事宜。這是繼京東和新浪微博之后,又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踏上了赴大洋彼岸的上市之旅。
3月16日,滬指收盤于2004點,幾經進退總算艱難地守住了2000點大關。內地股民看著自從2007年年底就開始大幅度縮水的荷包,不禁感嘆,為什么像阿里巴巴這樣的高成長型的優質公司不愿留在境內資本市場,反而要爭相去境外上市。近點的去香港,比如騰訊;遠點的,去納斯達克、紐交所,漂洋過海不一而足。長期以來,高科技公司、網絡公司一直是美國證券市場上的“中國概念股”主力。
對于互聯網企業和高科技企業而言,資金流是其生存的重中之重。此類企業往往在成長期時并不盈利,對于投資者而言,投資這類企業看重的是互聯網商務模式和高科技技術本身的潛力,以及其背后的長遠回報。
互聯網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來源有三:創業資本、資本市場和銀行貸款。微薄的創業資本往往難以支撐日后的巨大開支。而在國內,民營互聯網企業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不多,想從國有銀行拿到貸款,無異是難于上青天。最終只有資本市場一條路可走——上市融資。
從表面上看,境外上市的風險較境內上市更大,因為在境外市場存在諸多難以預料的不可控因素,例如雙方法律、會計制度的迥異,以及海外資本對中國概念股的頻頻做空,還有境外證監機構的處罰等。但是,在資本市場,往往風險越大的地方,可預期的收益也會更大。
一方面來說,海外上市能夠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更多資金,兌現其在創業伊始時對各方投資人許下的各種回報承諾。另一方面,境內外管理機構對于公司上市申請的審核機制是不同的,而這,恰恰正是導致互聯網企業選擇境外上市的根本原因。
相對于“嚴進寬管”的境內資本市場,海外資本市場的管理模式則為“寬進嚴管”。我國資本市場實行嚴格的發行審核制度,股票能不能上市,何時能上市,上市公司說的不算,關鍵要看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審核判斷。
我國證券市場更看重“盈利規模”,“持續盈利能力”是決定發行人能否登陸A股市場的重要標準,而這也恰恰是互聯網公司的最大障礙。因審核期過長而耽擱了融資,很可能會讓互聯網公司耗掉手頭寶貴的現金。
在許多發達國家,上市管理采取的是發行注冊制。監管機構的權限,僅限于檢查公司相關資料和手續是否符合法律標準。以美國為例,根據該國的《聯邦證券法》,證券發行申請人依法將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和資料公開,做成文件后送交主管機構審查,主管機構只負責審查發行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只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不進行實質判斷。而這樣的發行制度,使得上市時間也會被大大縮短,這對于急于需要資金支持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
也就是說,迫使優質企業出走海外融資的,或者說,讓國內普通投資者與這些企業無緣的,是依然滯后的證券管理機制本身。如果不能從機制上改革創新,為更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平臺和上市空間,那么還可能會有更多優質的新興行業企業,對國內資本市場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