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欧美在线,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看看的在线视频国产,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19

金站網
搜索
同時推出虛擬信用卡,“二馬”算盤各不同

發布時間 : 2014-03-15 10:36:06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同時推出虛擬信用卡,“二馬”算盤各不同

無巧不成書,3月11日、12日兩天內,微信和支付寶先后宣布推出虛擬信用卡業務的消息,牽手對象均是中信銀行。另據媒體報道,兩樁合作都是由三馬(馬云、馬化騰、馬明哲)聯合投資的眾安保險承保。眾安終于找到了吃定“二馬”的機會,一舉拿下了“微信信用卡”和“淘寶異度支付信用卡”兩個承保大單。而阿里和騰訊也在紅包之戰、打車補貼之戰后,開啟了在網絡信用卡領域的新戰役。

和中信銀行“試點”性質的合作,兩家公司各自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二娃認為:作為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老大支付寶,在網絡信用卡方面的圖謀主要是“輸出基于數據的服務”;而對于志在大力推進移動支付的微信來說,主要的目的是“繞過堵住微信支付發展的綁卡障礙”,為微信支付吸引增量用戶。

以下是二娃的詳細解讀:

在東哥與奶茶妹跨越時光界限的“哥大之戀”同時,國內互聯網的兩家巨頭支付寶和騰訊,分別和中信銀行上演了一場“信用卡之戀”。

3月11日,支付寶和微信同時對外宣布,攜手中心銀行推出所謂“網絡信用卡”的服務。從兩家合作方公布的信息來看,其合作模式幾乎一模一樣:一個通過支付寶錢包中信公眾號,一個則通過微信“我的銀行卡”功能界面,同樣是網上快速授信,可擺脫實體卡,額度大致都在5000元人民幣以內,都引入了眾安保險的保障機制,信用卡的發行方還都是中信銀行。

估計很多人都會好奇,中信究竟給這兩家下了什么藥,居然能誘惑兩個巨頭一起爭著牽手?仔細分析,所謂網絡信用卡最大的改變在于申請環節——改變了以往親審親核的繁瑣,實現即時申請,即時獲批,其后續的管理、使用都與原有信用卡功能無異。說實話,個人不認為一張信用卡的出現有多么值得探討,不管其是虛擬還是實體。只是,各方參與其中的深層動機很值得玩味。

支付寶錢包:玩的是數據服務

作為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老大,支付寶其實已經與國內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有合作。其用戶的支付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余額支付、快捷支付、網銀等,當然還有貨幣基金模式的余額寶,前提是你“舍得花”。

原有實體信用卡的用戶,綁定支付寶快捷,可以實現所有在線消費,包括支付寶錢包的各種移動支付功能,其實已經非常虛擬化了。此時,和中信銀行折騰出一張網絡信用卡(將于下周正式上線),支付寶的意圖在何處?

答案是,輸出基于數據的服務。

以往,銀行信用卡的風險管理中,對申請人的信息掌握其實非常薄弱,只能通過申請人所填寫的資料,多是對固定收入、單位、車子、房子等固定資產的判斷,然后錄入其評分卡體系內予以判斷,但這種大多由發卡代理所回收的信息,真偽度極其有限,不僅風險難掌控,整個發卡服務的效率也非常低。

公開數據顯示,以2013年為例全國信用卡壞賬總額就有251.92億元,信用卡對銀行而言,是一塊想吃但未必有本事吃得下去的蛋糕。

但如果有互聯網的大數據,信用卡的整個服務和風險管理,會有天翻覆地的變化。支付寶不僅有對接淘寶、天貓以及各種各樣電商平臺的數據,還有水電煤繳費類的公共服務數據,以及各種賬戶性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消費能力、資產狀況(如收貨地址可以顯示你的房產狀況、有些單位收獲地址還能顯示你的單位狀況,有沒有購買汽車用品還能顯示你有沒有車子)、守信行為等等信息,數據完全可以還原出一個人有沒有信用、程度大小。

以這些數據匹配銀行的信用卡風險管理技術,以及央行的征信數據,在對申請者信用的判斷、授信額度的制定上,將遠遠比以往的模式更為可靠。因為這些數據都是基于網上真實行為所產生的。同時,互聯網技術對于數據的積累、使用效率,遠遠快于傳統銀行,所以,申請者能即時申請,實時獲得審批結果。

說白了,網絡信用卡中,支付寶其實通過向中信銀行提供數據服務的支撐,徹底改變了銀行原有的信用卡風險管理模式,以此來革新中信客戶的信用卡服的體驗,反過來再繼續為支付寶錢包的用戶服務。這樣可以幫助支付寶錢包吸引更多的新用戶,以及鼓勵更多用戶使用支付寶錢包進行在線和O2O消費,從而會讓支付寶豐富的移動支付數據回流。

和中信的合作好比一個“試點”,支付寶錢包不僅可以把這種以信用挖掘為主的數據服務接口向其他銀行開放,還可以針對銀行以外的商戶,開發出不同的類型的數據服務產品或接口,譬如對接餐飲、商超等等不同類型的商戶,幫助商戶在營銷、產品、售后等方面進行改進,商戶把改進后的產品、服務再提供給支付寶錢包用戶,這種價值會增加用戶和商戶對支付寶錢包的依賴,從而可以產生更多的數據回流,再豐富支付寶的數據。圍繞數據服務,支付寶錢包、商戶、消費者之間,則形成一個閉合完整的體系。

當然,網絡信用卡也可能撬動龐大的網絡信用消費市場。尤其是互聯網上存在著不少用戶,他們在網上有數據、有信用,但在線下卻缺少實體資產,很難邁過以往銀行信用卡的審核機制。這一點估計也是中信銀行和支付寶合作的重要目的,占據網絡信用消費市場的先發位置。但個人不認為中信銀行能拿走多少份額,畢竟中信只是一家小行,其從央行所獲得的征信配額有限,決定了其信用卡發行量有限,只能搶先占個坑位。

微信:期望繞過綁卡障礙

至于微信和中信的牽手,則是另一種目的。

在微信信用卡的功能呈現上,和支付寶和中信的模式幾無差別(目前出于內測階段)。雖然在對外介紹上,微信也聲稱依靠互聯網數據進行授信,但推敲不難發現,目前微信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其實非常有限,騰訊手里的社交行為數據固然豐富,但如果以此支撐信貸授信的判斷,中間的技術門檻遠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總不成按照一個人朋友圈里男人多還是女人多、聊天時會不會說臟話來判斷風險?

那微信和中信怎么做即時授信?或者說,為什么要做?

一切都是為了要繞過堵住微信支付發展的綁卡障礙。

從微信電商化開始,基于微信龐大的用戶群體,很多人都震懾于微信所帶來的流量價值,但如果微信支付的綁卡用戶數量起不來,其基于電商的流量價值就純屬扯淡,難道只瀏覽不支付購買?微信沒有底層賬戶,而想要實現交易就需要和用戶在銀行的資金打通。微信支付上線以來,騰訊關于微信支付綁卡用戶的數據,僅在初期透露過,至此就再也沒有公開過。

是怕數字太大說出來嚇壞別人嗎?顯然不會。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有利好不公布那真叫“裝B”了,更何況此前騰訊控股大眾點評、京東的交易前后,無不把這些信息對其股價的拉動運用到極致。為何對微信電商化影響最為關鍵的綁卡用戶數卻一直不說?唯一的可能是數據太爛,距離外界的期望差距太大,說不出口。

和支付寶錢包能從支付寶PC端吸取足夠養分相比,微信支付背后并沒有可滋養的土壤,倒是有個“豬”一樣的兄弟。

從產品構成上來看,微信支付其實是建立在財付通之上的一種快捷支付,但不得不說,微信這個做第三方支付的“兄弟”競爭力有限,財付通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較低,手上所有的實名用戶以及合作的銀行資源更是少的可憐,更不用說數據的積累。哪怕全倒給微信,也不夠塞牙縫的。微信支付只能寄望于自己引導用戶來完成綁卡,讓用戶直接成為快捷用戶,反過來養財付通。

更何況微信作為一個出生起就是為社交而生的產品,從社交功能往支付功能跳躍,用戶對于安全的疑慮也絕不可能是短時間內可以消除的。而且,微信目前所提供的合作銀行范圍、綁卡流程以及支付場景,也沒有足夠動力推動用戶去綁卡,難道就為了在“我的銀行卡”里買那些N久不更新的精選商品?

所以,這才會有微信紅包、打車大戰等等,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用戶進行綁卡。

從微信和中信的合作上,透露出微信試圖繞過實體卡,而直接引導用戶開通支付功能的企圖。這一合作也側面證明了微信在推動用戶綁卡進程上并不順利。

至此,我們就會明白,微信信用卡實質就是微信送給未綁卡用戶一個“紅包”,只要你過來通過中信銀行生成一個銀行卡號,我就送你用;至于風險,權當買用戶的成本。如果這條路未來走的通,微信支付或可邁過之前困擾其最大的障礙,真正釋放出其流量威力。

基于此,不妨做個預測,微信和中信合作信用卡的平均授信,應當不會很高,甚至可能低于百元。中信銀行就是再垂涎微信的用戶量,也斷然不會去冒太大的壞賬風險。

至于說很多人好奇,兩家為什么會同時選擇中信銀行?這個……也許是因為中信銀行身段靈活,愿意拿出資源配合做嘗試;也許是中信里面有牛人,可以瞬間迷倒兩位馬哥;也許……

剩下的故事,留給其他君挖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