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4-03-14 09:18:31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3月11日晚,微信、微博等平臺盛傳:馬來當地媒體報道,MH 370返航距離可能比預想的遠。據馬軍方雷達監測,最后一次監測到飛機是在8日凌晨2:40,位于馬六甲海峽。這跟之前報道稱飛機1:30,在離哥打巴魯120海里處,中國南海上空時消失有出入。這也可能是一條還未被辟謠的謠言。
一年前,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后, itter網友評論:“一場災難發生后5分鐘內T w itter做出的貢獻最大,12小時后就開始幫倒忙。”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微博上,而在馬航事件發生24小時中,謠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長。3·8馬航事件后第七天,事故原因依舊未解,MH 370搜救行動仍在進行。馬來西亞航空截至目前在微博上發表了16篇媒體聲明,但信息量不足,與此同時馬來政府對外放出的官方消息也少之又少。社交媒體上“刷屏般”流傳的信息中,哪些是謠言,哪些是事實,一般人很難分辨得清。在這樣一個階段,任何一個稍微權威的信息源都掌握了極大話語權。社交媒體成為謠言滋生地,重復著“信息需求-謠言-轉發-辟謠-信息需求”的惡性循環,即使是媒體官微和微博大V,一不留神,也會“中招”。
謠言滋生源于信息稀缺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譚天教授認為,馬航此次危機公關處理存在問題,沒有一個迅速的反應機制,最終造成各種信息滿天飛。“當確鑿信息沒有出來的時候,就形成了很大的信息需求空間,有需求就有生產,這個空間如何填補它。在社交媒體上,哪怕隨意發個東西,以訛傳訛,再糅入情緒化的表達,就會發酵,像病毒一樣開始傳染。”官方要及時地公布信息,即便搜救沒有進展,也要對外公布一下。
@人民日報在事件發生當天中午一點半發微博稱,越南海軍確認飛機墜毀地點,越南救援隊已出發。此后微博、微信上關于“墜毀”“解體”“飛機殘骸已被發現”的消息流傳開。下午近四點@微天下正式辟謠,稱越南軍方否認發表過飛機墜毀的消息。但截至刪除前,該微博已轉發近30萬。
知名媒體人李鴻谷認為,雖然有諸多自媒體,但現實是:事實是極度稀缺的。“比如至今的馬航失聯事件,有效信息能超過1000字嗎?喇叭多事實少的懸殊落差,其結果,從傳播事實變為表演自己,謠言的發生與傳布,由此滋生。”
波音中國總裁馬愛侖@小馬哥愛747在當天下午三點左右發布微博稱,飛機已經找到,技術團隊會協助官方調查。此條微博瞬間被微天下、財經網等知名官微轉發,然而在不到一小時后馬愛侖就刪除了原微博,并重發微博表示搜救仍在繼續。據相關人士推測,波音總裁引用了錯誤的媒體消息,從信息的獲取者到發布者,進而又成為媒體上的信息源。
據知名學者魏武揮觀點,在社交網絡里,所謂的U G C自媒體(或者說個人賬號)與PG C機構媒體并不是割裂的,他們會互相轉發消息。“沒有社交網絡,也就不會顯性化,一旦有了,U G C與所謂PG C再互動,流(謠)言附著在社交關系上,以冪計算的速度擴散,絕不是今天幾個舉著媒介倫理大旗的學者和大聲疾呼要專業的從業者能夠阻擋的。”
微博微信,謠言聚集地?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微博發展出現轉折,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均出現大幅下降。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較2012年底減少2783萬,下降9.0%。對于用戶數量下降的原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向屹認為,這個趨勢是合理的,“因為微博沒有辦法做一個很科學的謠言監控機制,至少不可能完全做到。當質量不高的信息、垃圾信息太多,大家就會離開。”
從“3·1昆明事件”到“3·8馬航事件”,微博的平臺傳播功能被用戶重新認可。“在大的新聞事件中,消費者需要大量信息來得知真相時,微博的作用是始終存在的。因為這時大家都想知道更多,馬航不肯說,沒有信息,信息量對消費者而言更重要了,所以就都回去了。”向屹告訴南都記者。
在馬航事件中,如果說微博是謠言滋生地,微信更容易成為謠言停留地,后者的傳播速度和辟謠速度相對滯后。“微信平臺決定了謠言傳播得比較慢,微博一個大V幾百萬粉絲關注,相較而言微博的傳播速度要遠遠超過微信。一條虛假信息,微信要一兩天才能散出去,而傳播速度不快的虛假信息也就不能稱之為謠言了。”向屹告訴南都記者。
向屹認為,微信和微博本身定位不同,新聞最重要是新,因此微博的傳播功能是遠遠超過微信的。“微博的設計者希望將它做成一個信息生產來源,新聞不見得只由傳統媒體來生產,大眾也可以產生新聞,因此整個平臺的設計包括轉發、搜索等功能都是基于這個理念。而微信從產品上看它更像Facebook,主要是看朋友的更新,對新聞事件并不是特別關注,所以設計時將微信做成相對封閉的圈子,限制了傳播的擴散速度。”
傳統媒體的“權威”
災難事件面前,更為稀缺的是優質內容。隨著傳統媒體進駐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一方面渠道增多,但另一方面報道的微博、微信化也為其“權威”帶來了考驗。知名媒體人宋志標在文章中表示,盡管微博不斷在澄清,但它沒解決真相找尋的問題。新聞界在專業報道領域的淪陷,只是信息缺角的一部分。“除非是從社交媒體中分化出一部分,承擔起以思考開辟進路、并尋找真相的專業勢力,否則,單憑微博等被動的社交媒體,新聞真相必定被輿論狂歡所取代。”
李鴻谷認為,馬航事件對迷信社交媒體,相信自媒體將對傳統媒體的顛覆,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網絡“新”媒體現在,以及可見的未來,沒有顯示出對傳統媒體替代的能力。最簡單的理由是:信息生產是需要資本、信譽與專業能力的;僅僅的人際及其聚合,替代性,有限。
譚天認為,在社交媒體上,公眾用戶都需要自覺地遵守網絡秩序,不要制造謠言、網絡暴力,去維護這個平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也曾指出,隨著社會化媒體發展,“新聞人”的概念已從專業新聞從業人員擴大到每一個公民,都要培養“媒介素養”。每個參與報道的人在遵守新聞職業道德之前,首先要學會尊重人,保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