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2012-06-16 10:37:08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當廣電運營商的數字電視陣地被電信運營商主導的IPTV業務沖擊,去年底,互聯網電視(簡稱“OTT”)這一代表未來的業務獲得了廣電總局的“解禁”。隨著OTT出現爆發性增長,中國電信和各地廣電運營商也紛紛加入到OTT模式的試點中,試圖奪取主導權。
今年5月,中國電信在山西、山東、貴州和遼寧四省開展互聯網電視業務試點;6月20日,由東方有線、重慶有線、天威視訊等廣電運營商和百視通、南方傳媒等互聯網牌照商,以及華為、中興、UT、浪潮、永新視博、數碼視訊等三十幾家芯片和硬件商聯合組建的 “DVB+OTT融合創新聯盟”將正式成立,聯盟組建籌備會議將在北京召開。
此前,中廣互聯作為該產業聯盟的發起方,其CEO曾會明曾告訴本報記者,“DVB是有線電視傳輸直播視頻的傳輸標準,優勢在直播電視領域,而因為廣電總局181號文規定,互聯網電視暫不允許做直播頻道,這與有線網絡有天然的合作需求。”
此外,東方有線等廣電運營商更希望通過DVB+OTT聯盟推動互聯網電視針對直播頻道的關聯互動,進而在內容發現、分享、社交電視、精準廣告、關聯電子商務等領域進行增值服務的延伸。
顯然,對廣電運營商來說,互聯網電視的OTT模式是一次關鍵的自我救贖,也是對抗來勢洶洶的電信IPTV的關鍵一步。
被動的廣電
雖然由廣電總局籌劃的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原定6月底的掛牌時間可能再被推遲,但過去幾年,一直籌劃上市的廣電運營商已掀起新一輪沖刺。
年初吉視傳媒上市后,近日包括華數傳媒、湖北廣電網絡的借殼上市都成功“過會”,而天威視訊整合深圳關外110萬有線用戶的重組方案也正式對外公布。
中金公司負責廣電行業的分析師王禹媚表示,“沖刺上市不僅是為趕在國網掛牌前,更是擔心IPTV用戶快速增長導致自身資本估值的跌落。按目前趨勢,2015年國內IPTV用戶可能超過6000萬戶,到時廣電數字電視業務的估值可能大跌。”
目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依然將擁有直播流的IPTV作為其寬帶業務的增值業務在加快推廣。今年,其IPTV用戶有望突破2500萬戶,相當全國數字電視用戶數量的20%,尤其在江蘇、廣東、上海等地區對廣電的數字電視業務造成沖擊。
這是廣電運營商面臨的系列困境的縮影,曾會明用“危機四伏”形容這種被動局面。按照他的說法,“有線電視行業的數字化剛剛過半,整體轉換因調價、黑戶清理帶來了部分收益,但數字化之后的增值業務遭遇瓶頸。”
據記者了解,廣電在數字化轉換后曾推出系列數字互動電視等增值業務,但用戶數量一直沒有突破,而2010年開始推廣的高清互動、今年開始推廣的3D頻道都受限于雙向網絡規模、內容服務豐富程度、業務平臺及終端智能化等系列問題。
此外,從行業整體看,有線、地面、直播星的定位尚未理順,而電視臺、電視臺背景的新媒體機構、IPTV及互聯網電視牌照商又各有各的打算,無法形成合力。
東方有線有關人士表示,“在互聯網時代,已有不少電視臺開始向互聯網進軍,而中國視頻網站的大部分內容也只能通過互聯網獲得。這也就意味著,三網融合使受到三級辦電視體制限制的中國電視臺有可能以OTT TV運營商身份越過地域限制繞過廣電網絡,直接向所有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
曾會明也指出,隨著電信運營商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僅靠廣電系統的行政命令既無法阻止從通信線路接入互聯網的用戶使用OTT TV服務,更無法阻止開始互聯網化的電視臺投向OTT TV懷抱。廣電網絡如果不積極跟進OTT TV,必將被其所傷。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沒有找到盈利模式的視頻網站對互聯網電視也是覬覦已久。廣電行業專家吳純勇指出,之前大部分視頻網站都以免費模式占有市場份額,再以大量用戶吸引廣告的商業模式為主,但這種單一商業模式始終無法使視頻網站盈利,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盈利增長是他們極其迫切的需求。
“招安”互聯網電視
2011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181號文),一改之前對互聯網電視的封堵政策,而是在發放7張互聯網電視牌照后,通過這些牌照商為主導來推動廣電自身控制的互聯網電視業務。
歌華有線常務副總經理羅小布則指出,“對廣電運營商來說,OTT互聯網電視的地位不言而喻,相當于第二張有線電視網。”
記者了解到,IPTV一直被電信運營商看作是過渡性業務,且其內容播控權依然掌握TV和百視通手中,發展替代IPTV的互聯網電視成為其必然選擇。
而同時擁有IPTV牌照和互聯網電視牌照的百視通也已經做出這樣的選擇。
6月6日,百視通發布高清3D智能云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小紅”,預計今年7月上市。與此同時,中國電信在山西、山東、貴州和遼寧四省開展終端為機頂盒的互聯網電視業務試點,吸引了包括央廣傳媒、華數傳媒、百視通和南方傳媒在內的多家牌照方參與中國電信互聯網電視業務對接測試。
顯然,在互聯網電視領域,電信運營商再次走到了前面。對分散的廣電運營商來說,同樣來自廣電系獲得互聯網電視牌照TV、百視通、華數傳媒等,是其必然要選擇的發展互聯網電視的合作對象。
南方傳媒有關人士也表示,“作為牌照商,由于缺乏用戶發展、終端和互聯網運營經驗,所以必須要選擇與運營商合作,但相對電信運營商來說,與擁有近兩億有線電視用戶且擁有直播電視傳輸權的廣電運營商合作,更為現實。”
而廣電運營商同樣有發展互聯網的迫切需求,曾會明表示,“有線電視行業目前的主推業務是高清互動,但在雙向化改造、內容資源及終端功能方面均遭遇瓶頸。有線電視與互聯網的對接是必然趨勢。”
然而在曾看來,廣電從圍墻式花園走向開放互聯網的海洋,步子不能邁得太大,也沒有必要太大。“圈地運營尚有階段性的盈利模式優勢,開放得太快,還沒學會游泳的有線運營商,很可能被淹死。”曾會明說。
不清晰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電信運營商在互聯網電視發展中依然有優勢。一位廣電行業專家指出,互聯網電視需要可靠穩定的寬帶接入,這對占據絕大多數互聯網接入基礎的通信運營商來說絕對是利好,意義甚至超過了IPTV對通信運營商的價值。
而在擁有速率最高的寬帶網絡和IDC資源的情況下,互聯網電視談判中電信運營商也一直處于絕對強勢地位。曾會明表示,“電信運營商在OTT TV生態系統中的位置,正如國美蘇寧在中國家電行業的位置,雖然他們并不直接制造產品,但他們拿走了行業的大部分利潤。”
然而,互聯網電視牌照商和與其合作的視頻網站也希望能擺脫電信運營商的強勢控制,這就給廣電運營商與OTT牌照商合作提供了空間,也是這次多家廣電運營商與牌照商成立融合創新聯盟的重要原因。
羅小布告訴記者,“唯一能打破通信運營商對廣電網絡不對稱競爭的局面的辦法,就是盡快實現廣電網絡向互聯網企業的轉型。建設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發展自己的OTT TV生態系統,盡快完善自己的IDC系統,建設端到端健壯的互聯網體系。”
與國外完全開放的OTT模式不同,中國受管控的互聯網電視從內容安全角度,政策基本不會支持把互聯網內容完全開放引入到電視上,因此,半開放、半連接將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詞。
有線運營商嫁接OTT后可借道電信、聯通的寬帶網絡突破自身雙向的瓶頸,可以迅速擴充互動內容和增值業務,同時通過OTT,發展有線電視網絡之外的非有線用戶乃至異地用戶。
不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對OTT的商業模式目前仍處于探索中。曾會明表示,“僅僅是電視機或機頂盒產品銷售,談不上一個新產業,而從目前看,OTT牌照方進行運營,大致會包括前向的內容收費和后向的廣告模式。然而,付費互動電視此前的失敗是個典型的負面案例,而百視通等牌照商在廣告運營經驗的缺乏,讓新商業模式的探索依然存在諸多挑戰。”【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