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今年將積極推動巨災保險相關產品的先行先試。 南方日報記者 周游 攝
據深圳保監局日前透露,過去的2011年,深圳探索了在深圳建立全面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這一課題。據悉,依托中國人保財險設在深圳的保險產品創新實驗室,深圳已經繪出自己的巨災風險圖譜。
深圳組織開展巨災風險及其應對機制研究
中國人保財險設在深圳的保險產品創新實驗室里,其中有一個課題叫“深圳市巨災風險及其應對機制研究”。據了解,該課題對深圳過往20年的臺風、暴雨、洪澇、地震以及核電等災害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繪制了深圳巨災風險圖譜。
深圳保監局透露,在這一課題中,深圳在充分吸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巨災風險管理成熟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針對深圳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結合深圳的城市管理機制和保險業發展情況,探索建立全面巨災風險管理體系,特別是在利用商業保險應對巨災風險的一些領域進行先行先試。
今年,深圳將探索建立巨災保險機制,積極推動相關保險產品在深圳先行先試,為全國總結經驗。對于具體會在哪些方面做集體嘗試,也有四個方向,一是探索實施巨災保險證券化;二是探索研發和推廣巨災指數保險;三是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基金;四是探索開展巨災再保險。
2011年深圳保費收入360億
保監局透露,根據新會計準則,2011年全年深圳實現保費收入359.9億元,同口徑和去年相比增長30%,規模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四位。其中,產險實現保費收入144億元,同比增長16.1%。產險市場結構更加合理,非車險占比34.7%,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水平8個百分點;非車險增速超過車險增速,特殊風險、家財險等險種快速增長。產險市場實現承保利潤7.5億元,同比增長16.2%。
2011年壽險實現保費收入215.9億元,同比增長24.5%。壽險業務的內涵價值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新單期交中10年期及以上期交占比達47.4%,其中,銀郵業務新單期交占比達25.1%;電銷、網銷、員工制業務員銷售等直銷渠道蓬勃發展,業務同比增長112.8%,成為壽險業務新的增長點。
全年深圳新增了3家法人機構和9家經營主體,新增機構數量為歷年最多。目前,深圳市場法人機構達到15家,各類經營主體61家,保險機構數量居全國第3。深圳市場法人機構總資產超過1.2萬億,占全國五分之一強,居全國第2。另外,深圳共有專業中介法人機構131家,機構數量排名全國第6。
今年著力解決理賠難和銷售誤導等問題
今年,深圳保險行業將著力解決理賠難和銷售誤導等問題,切實保護保險消費者的利益,改善保險行業形象,為此,監管部門將在理賠流程、制度規范、行業標準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的創新設計和先行先試,著力解決“理賠難,銷售誤導”等消費者反映的突出問題。比如探索推行車險“代位求償”機制和“互碰自賠”規則,從制度上解決社會反映集中的“無責不陪”問題;制訂行業統一的回訪程序和標準,解決壽險銷售誤導問題。
同時,深圳還不斷完善保險投訴處理工作機制,加大對保險信訪投訴的查處力度,進一步完善“保險消費者權益服務總站”的糾紛調解機制。2011年“保險消費者權益服務總站”共立案受理各類保險糾紛案件208起,已結案件186起,結案率為90%。近期,深圳將就解決理賠難和銷售誤導問題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的公告將在保監局網站上進行公布。
此外,今年要推進的工作還有商業車險定價機制改革,將在繼續完善費率浮動機制的基礎上,推動深圳專用商業車險開發,爭取在全國率先執行個性化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積極推動落實保險業在前海“先行先試”的相關政策。繼續跟進保險交易所的研究推動工作,推動《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補充協議八》相關工作在前海的落實。另外,還將進一步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積極研究深圳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為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保險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