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欧美在线,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看看的在线视频国产,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19

金站網
搜索
李開復懸念:天使投資2.0?

發布時間 : 2010-09-10 14:44:24 來源 : 金站網 瀏覽次數 : 李開復懸念:天使投資2.0?


       創業一年后,李開復終于鳥槍換炮。

       10億元人民幣融資、200人的規模、投資項目12個。9月8日,李開復在創新工場一周年時對自己做了一個盤點。

       像所有的創業公司一樣,李開復也走了一個彎路,最大的彎路就是商業模式探尋。在早期,李開復的設想是以自己孵化創業項目為主,卻發現,技術人才易尋,創業家難覓。后來,李開復做了大幅調整,以外部尋找創業團隊為主。

       好了,現在可以對李開復的商業模式做一個明晰描述。那就是,尋找一個創業團隊,通過3-6月的創業孵化器,實現一個創業新人從0到Beta的進化,進入相對被認可的融資通道。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描述,創新工場 = 孵化器IW + 融資IWDF。

       剝去創新工場炫麗以及充滿Google色彩的外衣,直擊它的本質,會發現,創新工場的商業模式核心仍是天使投資模式。

       現在,我們有必要給李開復鼓一下掌。畢竟,這條中國路徑是一條極為兇險的存在,它不僅考驗智慧,更考驗勇氣和耐心。

       這是因為,在中國的VC界,做第一輪風險投資的都很少,做天使投資的更是微乎其微,風險投資基本上都是重兵于Pre IPO(上市前私募)。對投資人而言,做天使投資和第一輪投資,風險太大,而且不知道什么時候退出,這是辛苦錢,太難賺。

       換句話說,天使投資模式在中國很難行得通,基本上是“最人跡罕至”的一條路,只有一些超級專業人士混跡其中,比如雷軍、周鴻祎、蔡文勝等。

       李開復不會看不到這種天使投資模式的艱險,經過一年的摸索,李開復做了一系列的升級動作,我們不妨稱之為天使投資2.0模式。除了融資等關鍵環節,李開復的升級表現在幾方面,事實上,這也是天使投資1.0的軟肋:

       1、從野生模式到圈養模式。大部分創業者都是走的是野生模式,美其名曰野蠻生長,在混沌中殺出一條血路,創業者除了要有技術、商業模式的敏感,更要在團隊、品牌、管理方面擁有過人的悟性和學習力,當然大部分創業者都死在了沙灘上。天使投資1.0模式更多是在這種“野生”背景下提供資本及智力支持。

       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則是“圈養”模式,為了吸引創業者“入圈”,創新工場甚至提供前6個月免房租的優厚條件。創新工場首先圈定了三個“大圈”: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云計算應用。“圈養”模式的核心就是規范化,以規避創業者在初期最容易跌倒的陷阱,比如管理、融資、團隊等。而“圈養”的另一個目的是統一價值觀和文化,比如他們互相稱呼為“工友”,這種創新文化也是李開復的擅長所在。

       2、創業加速器。李開復自稱是孵化器,不如說是加速器。創新工場有三個加速項目,分別是助跑計劃、加速計劃、創業家計劃,以3-6個月為時間節點,判斷一個項目的創業價值。更加具體的加速指導則由創新工場的“母體”完成,這是一個集合了運營、投資、公關、律師、用戶體驗的團隊,甚至還有一個首席布道師,由曾擔任過阿里巴巴架構師的蔡學鏞擔任。這個加速器至關重要,有了這一模塊,才能讓這種天使投資2.0模式以工業化的方式進行,進而孵化更多的創業項目。

       3、品牌效應。天使投資1.0是拒絕品牌的,他們更多依賴口碑。但李開復及創新工場一開局就是高舉高打品牌,很短時間內,它甚至成為高科技創業的第一品牌,光收到簡歷就有10萬封。這種強大的品牌效應能吸引到不少創業者和創業項目,這種群聚效應也是天使投資1.0不可比擬的。而且,這種品牌效應還能帶來產業鏈的支持,比如創新工場的“點心”手機操作系統,一開局就獲得了夏普、天宇、富士通等的支持,這對很多初創者而言可能難以想象。

       總之,這是一個設計精妙的天使投資2.0版本。

       但是,李開復的商業模式仍有一個無法繞開的大敵。不管是天使投資1.0,還是天使投資2.0,有一點最為關鍵,那就是如何“選對人”。

       這個“人”的關鍵就是“產品挑選人”。 “產品挑選人”是硅谷風險資本識別創業高人的一個術語。根據慣例,新成立公司的第一個產品必須成功,如果第一個產品沒有成功的話,這家公司必定失敗。但是,很多新創公司只是一群擁有才華與想法的工程師,但是卻沒有想出要開發什么產品,這時候,就必須要有一位知道該開發何種產品的“產品挑選人” 來指導,他們所擁有的核心技能就是從眾多想法中挑選出最關鍵的,并將之商業化。

       尋找對的“產品挑選人”正是一個風險投資人的最大考驗,它很難工業化和標準化,更多依靠的是投資人的經驗和判斷,甚至是一種藝術。IDG亞洲區總裁熊曉鴿曾說過,一個風險投資人最值錢的不是他的成功經驗,而是他的失敗教訓。

       換句話說,這種“相人”競爭力,在李開復的商業模式里是一個明顯的短板,它需要經驗,甚至是失敗來積累,而這些都是李開復缺乏的。

       正如李開復所言,他的創業第一年是“一個逗號”,當然,在外界看來更多是“一個問號”。李開復何時能把這個“問號”變成一個“驚嘆號”?